ID: 12939579

22 《石钟山记》课件(共16张PPT) 2022-2023学年中职语文版基础模块下册

日期:2025-04-29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34次 大小:288034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模块,基础,文版,中职语,学年,2022-2023
  • cover
(课件网) 苏 轼 石钟山记 学习目标 1.掌握重要文言字词及文言现象; 2.学习课文记叙、说明、议论相结合的写法; 3.学习古人反对主观臆断,有疑必察的求实精神。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与父洵、弟辙合称“三苏”,谥文忠。苏轼才华横溢,成就斐然,是北宋成就最高的文学家,但仕途坎坷,一生遭受政治磨难。常一贬再贬,因“乌台诗案”几乎丢掉性命。苏轼常年贬官在外,任地方官期间,同情人民,注意兴修水利、防灾、赈灾工作,为老百姓所敬仰。 苏轼在诗、词、散文、书法、绘画方面都取得了重要成就。诗作清新豪健,格调流畅,想像丰富,独具风格;散文明快犀利,汪洋恣肆,明白畅达,文理自然;其词突破前人局限,豪迈不羁,气势雄浑,想像丰富,才情奔放,开豪放一代词风。其散文《留侯论》《石钟山记》《喜雨亭记》《前赤壁赋》《后赤壁赋》都是千古流传的名篇。 知作者 石钟山位于鄱阳湖入长江之口处,属江西省湖口县。由中石炭系的石灰岩构成。有上下两座山:南边一座濒临鄱阳湖的叫上钟山,面积约0.34平方千米;北边一座濒临长江的叫下钟山,面积约0.2平方千米。两山海拔都只有70米上下,相对高度约50~55米。两山相距不到1000米。石钟山虽然并不高大,但因位于鄱阳湖入长江处,交通方便,而且波光山色,风景优美,所以历来成为旅游胜地。此文作于神宗元丰七年(1084年6月),是苏轼由黄州贬所调往汝州途经江西时所作。 知背景 1.识记字音 蠡( ) 桴( ) 铿( ) 磔磔( ) 噌吰( ) 罅( ) 莫( ) 识( ) 无射( ) 窾坎( ) 镗鞳( ) 预习检测 lǐ fú kēng zhì mù wú yì kuǎn kǎn zhé tāng tà chēng hóng xià 2. 写出下列各句中的通假字。 (1)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2)至莫夜月明 (3)汝识之乎 (4)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预习检测 “函胡”通“含糊” “莫”通“暮” “识”读“zhì”,通“志” “扣”通“叩” 3. 指出下列句子中词类的活用。 (1)微风鼓浪 (2)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3)大石侧立千尺 (4)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5)空中而多窍 鼓:名词作动词,振动。 侧:名词作状语,在一侧。 空:形容词作动词,是空的。 舟:名词作状语,乘着船。 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鸣。 4.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征。 (1)所在皆是也 (2)古之人不余欺也 (3)余是以记之 (4)石之铿然有声者 (5)得双石于潭上 判断句 宾语前置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5.文言文中有偏义复词现象,下列句中的划线词不属于偏义复词的一项是( ) A.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余方心动欲还,而大声发于水上,噌吰如钟鼓不绝。 C.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不知其浅深。 D.有大石当中流,可坐百人,空中而多窍,与风水相吞吐。 D A. 偏指“钟”; B. 偏指“钟”; C.偏指“深”。 6.思考:本文三段分别写什么内容?结构有何特色? 议论(1)――记叙(2)――议论(3) ↓ ↓ ↓ 质疑 合作探究 ―――― 解疑 ―――― 感想 分析研读第一段(质疑) 1.弄清字词句 郦元以为下临深潭,微风鼓浪 水石相搏 是说也,人常疑之 至唐李渤始访其遗踪 南声函胡,北音清越 桴止响腾,余韵徐歇 自以为得之矣 然是说也,余尤疑之 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振动 击,拍 这个说法。 探寻 腾:传播;徐:慢慢地 找到了这个(原因)。之:指石钟山命名的原因。 更加 判断句,定语后置句 翻译:敲击后能发出声响的石头,到处都是这样的。 函胡:同含糊,声音重浊而模糊。 清越:声音清脆而响亮。越,高扬。 2.分析思考 (1)齐读并思考:郦道元、李渤对石钟山得名由来各有什么说法?作者为什么对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