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2949903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先秦文学与诗经 课件(共29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1713615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2023届,高考,语文,复习,先秦,文学
  • cover
(课件网) 先秦文学与诗经 一、先秦文学的历史文化背景 (一)历史背景 1.夏(公元前2070年———前1600年) 2.商(公元前1600年———前1046年) 成就:天干地支纪年法、甲骨文 3.周 (1)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 (2)东周—i.春秋(前770年———453年) ii.战国(前453年———前221年) (二)文化背景 夏文化不详,商朝笃信鬼神。西周是宗法贵族社会,崇尚礼乐文化。东周礼崩乐坏,百家争鸣。 西周的礼乐制度就是等级制度。 西周春秋时代所讲究的“礼”,是贵族根据原始社会末期父系氏族制阶段的风俗习惯加以发展和改造,用作统治人民和巩固贵族内部关系的一种手段,目的在于维护其宗法制度和君权、族权、夫权、神权,具有维护贵族的世袭制、等级制和加强统治的作用。当时许多经济和政治上的典章制度,常常贯串在各种礼的举行中,依靠各种礼的举行来加以确立和维护。西周春秋时代贵族讲究的礼是比较多的,如:冠礼是授予成年贵族种种特权,以维护贵族的利益和巩固贵族成员之间的关系;乡饮酒礼在于维护一乡之内贵族的宗法制度和统治秩序;朝礼在于尊重国君的权力和地位;祭祀天地和祖先在于维护神权和尊重族权;婚礼和丧礼在于维护宗法制度和族权。到春秋后期,就出现了“礼崩乐坏”的局面,这些卿大夫不但僭用诸侯之礼,甚至僭用天子之礼,实质上就是夺取政治权力的一种表现。 二、先秦文学概况 先秦文学大致开始于西周,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 (1)产生于西周至春秋中叶(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诗经》 (2)产生于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前5世纪至前3世纪)的历史散文 (3)产生于春秋后期至战国时期(前5世纪至前3世纪)的诸子散文 (4)产生于战国中、后期(前4世纪至前3世纪)的楚辞 三、《诗经》的编订和体制 (一)《诗经》的编订 《诗经》是我国古代第一部诗歌总集,收集了从 西周初年(前11世纪)至春秋中叶(前6世纪) 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 原名“诗”或“诗三百”,到汉朝才有《诗经》 这个名称。 《诗经》的编订可能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1)献诗(公卿列士向宫廷献诗) (2)采诗(宫廷官员去地方采诗) (二)《诗经》的体制 《诗经》最初都是乐歌,根据不同的音乐,分为“风、雅、颂”三类: (1)“风”是地方音乐 (2)“雅”是朝廷音乐(分“大雅”和“小雅”) (3)“颂”是宗庙音乐 郑樵《通志》: 风土之音曰风, 朝廷之音曰雅, 宗庙之音曰颂。 我们今天总把《诗经》看成是“纯文学”,实际上后世所说的文学,以及官僚、文人、民间,这些概念在当时都还没有。当时的《诗》既是文典,又可以作为“乐语”,作为“声教”,为时人所诵习。具有如此意义,《诗》自然不是出自“里巷歌谣”。 此外,《风》曰堂曰室,曰著曰闼,曰锦衣曰狐裘,曰兕觥曰佩玉,曰车曰马,庶人无与焉。而代表了当时物质生活最高水平的锦帛,玉器,青铜器,更不属劳力者所有。诗中亦说到“公侯之宫”、“公侯之事”、“出宿”“饮饯”之礼,琼琚、琼瑶之类的酬答,固然也都不是庶人的生活。 再者,《风》中的情感意志与精神境界,又何尝属于庶人与奴隶。所以从内容到语言,《诗》原是生长在一个从物质到精神都为宗法贵族体制所笼罩的社会,因此很难用后世的概念,说它是“民间文学”。 四、《诗经》的基本内容 (一)祭祖祭宗(主要在《颂》里) (二)劳动生活(代表作《七月》) (三)贵族燕飨(代表作《小雅 · 鹿鸣》) (四)政治美刺(代表作《硕鼠》《伐檀》《相鼠》) (五)战争徭役(代表作《小雅 · 采薇》) (六)爱情婚姻(代表作《关雎》《蒹葭》《静女》《氓》) 五、《诗经》的艺术特点 1、以抒情为基调 2、以温柔敦厚为风格 3、以赋比兴为表现手法 赋是铺陈直叙,比是比喻,兴是触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