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2951538

16《孤独之旅》教案

日期:2025-11-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4次 大小:13109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孤独之旅,教案
  • cover
孤独之旅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课文,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培养学生快速阅读、梳理要点的能力和质疑探究的能力。 2.学习运用快速浏览的方法,把握课文梗概;学会分析人物心理变化,理解人物形象;理解景物描写对渲染气氛、抒发情感、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 3.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感悟人生,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你有过孤独的体验吗?请用简洁的语言叙说你的感受。在人生旅途上,有快乐,有痛苦。有的人在欢乐幸福中成长,有的人在孤独艰辛中成长。让我们把目光投向课文《孤独之旅》,去看看杜小康的一段成长经历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总结情节梳理的方法:梳理情节时可以关注时间/地点的转换,以及次要人物的出场等。 2.用尽可能简洁的语言说说文章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 本文讲述了杜小康由于家庭贫困失学后,在孤独艰苦的环境中和父亲一起放鸭,经受磨难,逐渐成熟、坚强的故事。 3. 按情节的发展划分结构。 开端(1):家道中落,随父放鸭。 发展(2-27):撑船赶鸭,芦荡放鸭。 高潮(28-49):历经磨难,终于成长。 结局(50-52):与鸭共成长。 三、精读课文,分析人物形象 1.这场“孤独之旅”的开始与结束中,杜小康发生了再怎样的变化? 明确:故事开始时:惶恐、软弱→故事结束时:坚强、成熟(长大) 2. 文中随着故事情节的发展对杜小康成长过程作了细致的描写,圈划文中D2-49有关杜小康的人物描写的语句,分析在这场“孤独之旅”中,杜小康的心理是如何变化的? (小组合作完成) 提示:出发时:茫然,恐惧→到达芦苇荡时:恐惧,胆怯→放鸭初期:寂寞、孤独,想家→放鸭中期:仍然寂寞,但不再忽然地恐慌,逐渐习惯→经历暴风雨后:坚强,从容。 (害怕、胆怯、恐慌、畏惧、茫然、孤独———不再恐慌———坚强) 讨论明确:杜小康在“孤独之旅”前三个阶段的心理,可以归结为“不敢面对现实,希望逃避现实”,这是他心灵不成熟的表现,也是一个孩子面对人生突然转折的自然反应;后三个阶段,他逐渐敢于面对现实,接受现实(关键句:“父子俩都在心理清楚了这一点……这样反而好了”),在突如其来的暴风雨中,他经受住了考验,靠自己的力量找到了鸭子,在这趟“孤独之旅”中成熟了。小说由此提出了一个命题:一个人是否成熟,就在于他能否面对现实,如何面对现实。 总结:人物心理的几种写法:直接描写心理活动,通过语言、动作、环境描写间接表现心理活动等。 2.这是一场孤独之旅,在这场孤独之旅中杜小康完成了人生的蜕变,我们在了解了小说的情节与人物,尝试概括杜小康的“孤独”体现在哪些方面? 提示:(1)失去交流环境。对于一个离开学校和同学的少年来说,是无比痛苦,非常寂寞的,失去了同伴的帮助,没有同学间的交流,:等于失去了正常的生活。 (2)失去了人文环境。杜小康随父亲去放鸭,离开了村庄,离开了人群,父子缺少交流,“越来越单调,越来越干巴巴的了”。这种空虚、贫乏的生活,在精神上是一种折磨。 (3)恐惧自然环境。大自然的空阔与未可知 ,对一个幼小的心灵,具有强大的压迫力,由此带来的心理上的恐慌让他“迟迟不能人睡”。 (4)恐惧未来环境。在放鸭的路上,杜小康想的是:还要走多远 前方是什么样子 这不仅是对放鸭而言,更代表了他对前途的迷茫与无奈。 3. 用自己的话说一说,文中的杜小康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预设:他是一个不怕困难,并能在困难中成长,越磨炼越坚强的孩子。 他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孩子。 他是一个碰到困难不退缩,遇到委屈不怨天尤人,遭到挫折不颓唐,积极地面对一切挑战的坚强的孩子。 4. 课文有关自然环境的描写很出色,请圈划几处,并说说这样的环境描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