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22/8/13 囚 绿 记 学习目标 囚绿记 1.巩固阅读散文的一般方法:从关键句入手,把握文章的写作思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2.领会文中赋物以情、咏物抒情的写法,并能将这种手法在写作中加以借鉴、运用。 3.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明确作者爱绿之情中所寄寓的象征意义。 释题 标题中 “绿”是指什么 “囚绿”是怎么一回事 作者为什么囚绿? “绿”指绿色的常春藤。 “囚绿”指作者把常春藤的两条柔枝从窗子的破洞中牵进房间,让它垂在自己的书桌上,以便时时欣赏。 “囚绿”是因为喜爱。 囚绿记 本文题目为《囚绿记》,课文哪几段是直接写“囚绿”的?再想想囚绿之前、之后写了什么?请用与“囚绿”形式相同的短语概括。作者对绿的情感前后有什么变化(尽量用文中的词语来回答) 囚绿 绿 绿 绿 绿 (8-12) 提示:圈划关键动词,理清全篇的思路 遇 赏 放 怀 (1-4) (5-7) (13) (14) 整体感知理清思路 欢喜留恋 怜爱 恼怒 祝福 怀念 囚绿记 喜悦 情 感 线 索 囚绿记 1、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的句子,并标上序号,品味作者笔下绿的特点。 被囚前: 被囚后: 柔软的卷须,茂密的嫩叶,纤细的脉络、嫩芽 柔弱但却蓬勃、向阳、固执,永不屈服于黑暗 重点赏析:关于囚绿 ▲起先———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 ▲其次———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最终———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 在自由自在的环境中,常春藤这位“绿友”活泼可爱,充满朝气;而囚禁后成了“病孩子”但即使这样它仍然十分固执永不屈服。如此强烈的反差,如此鲜明的对比,作者仅仅是因为写“常春藤”吗? 囚绿记 合作探究 1、知人论世 囚绿记 陆蠡(1908~1942)原名陆考原,字圣泉。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行文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细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译著有《鲁滨逊漂流记》等。他也写过许多短篇小说,给人的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量,更有希望和鼓舞”。 他是值得骄傲的朋友,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和崇高的灵魂 ———巴金 知人论世,深化主题 2019/12/11 常春藤一样的陆蠡 日本人曾提审陆蠡,问: ———你爱国吗?” ———爱国。” ———赞成南京政府(暗指汪伪政权)么?” ———不赞成?” ———依你看,日本人能不能征服中国?” ———绝对不能征服!” 日本人勃然大怒,给他上了酷刑。 1942年3月,陆蠡与张宛若女士结婚,三个月后,他英勇就义。 2、联系作者简介,试从文章中找出有关本文写作时代背景的句子。 囚绿记 中国人 囚人 囚绿 象征 我们回看课题,“囚绿”在这里发生变化了。 品读课文 文章描写的对象不同,语言的风格各异,而且有白话,有文言,但却具有一个共同的地方,即作者都不是单纯地赞美白杨、莲花,而是借这些物来赞颂某些美德以及具备这些美德的人,或借以说明某项事理。这种写作手法,通常称为“象征的手法”。 如周敦颐的《爱莲说》。 囚绿记 关于象征手法 绿 蓬勃、向阳、固执 托 物 言 志 象 征 希望、生命力 自由、光明 坚贞不屈的抗敌精神 归纳主题 文章借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抒发了自己忠于祖国的情怀,颂扬了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表达了对自由和光明的向往之情。并借“有一天”重见常春藤的期望,祈祝沦亡的祖国河山早日获得解放。 囚绿记 本文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 1、困境中要坚强,冲破阻力才能成功。 2、爱不一定要占有,真爱就应学会放手。 3、世间的一切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