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018038

10《爬山虎的脚》 教案

日期:2025-05-2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21次 大小:148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爬山虎的脚,教案
  • cover
10《爬山虎的脚》教学设计-统编版五四制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 教学目标: 1. 认会本课 6 个生字,会写 11 个生字。正确读写“引人注意、均匀、重叠、空隙”等词语。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 2、3、4 自然段。 3.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4. 学习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激发留心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难点) 2. 领悟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方法。 (重点) 教学准备: 课件绿萝(实物)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见过爬山虎吗?很多人都只看到了爬山虎那碧绿的叶子,而叶圣陶爷爷却还关注到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叶圣陶爷爷的一篇文章《爬山虎的脚》。看到这个题目你想了解什么呢? 【设计意图:学贵有疑,出示课题激发学生主动质疑,然后带着问题学习,这是学习的开始,也是学习的根本。】 二、重点学习爬山的脚的位置和样子,能在理解文字的基础上画出爬山虎的脚。 1.朗读课文的三四五自然段,整体了解爬山虎的脚。 2.阅读第三自然段,结合重点词语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学习要求:默读第三自然段,用横线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边读边想,课文是从哪些方面写爬山虎的脚的?然后边读边圈出关键词,并在旁边做做批注。结合自己圈出的关键词说一说爬山虎脚的样子。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爬山虎的一段茎来让学生现场指着相应的位置理解,“叶柄”“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借用图片理解“枝状”“蜗牛的触角”等词语。引导学生透过“六七根细丝”想象叶圣陶观察爬山虎的画面,以此来进一步感受作家叶圣陶观察细致和用词准确。 【设计意图:“叶柄”“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枝状”等词语,在成人的眼中是很容易理解的,但这些对于四年级的孩子来说却是脱离生活的,表达非常理性化的,所以我借用了实物和图画的形式来帮助学生理解,有水到渠成的功效。】 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遍,注意突出这些关键词。 3.理解文字,画出爬山虎的脚。同学们,在预习单上,老师让同学们画出爬山虎的脚,很遗憾,很多同学都画错了,刚才我们抓住关键词品味学习了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下面老师请一位同学在黑板上画出爬山虎的脚。其他学生背诵这段话来指挥他好吗?画得怎么样?(如果有问题可以让学生提出来,老师帮助修改。) 师总结学习方法,为下面的学习方法的迁移做好铺垫:根据叶圣陶爷爷的描述竟然能画出爬山虎的脚,这说明叶圣陶爷爷用词怎样? 三、学习方法迁移,学习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我们知道了爬山虎脚的样子了,它又是怎样爬墙的呢?下面,我们来学习第四段。 (一)请看阅读提示: 1.默读课文,圈出动词,体会叶爷爷用词的准确。 2.边读边想象画面,想一想,爬山虎的脚在爬墙的过程中有什么样的变化? 3.小组合作讨论: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要结合爬山虎脚的变化谈一谈。也可以借助手势来辅助理解。)哪个小组来说说你们的讨论结果?请派代表发言。先说说你们找到了哪些动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下好吗? (二)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的呢? 哪个小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讨论结果?请派代表来发言。 1.理解“触”和“巴”两个动词的不同,同时理解这是爬山虎爬墙的首要步骤。 2.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把爬山虎嫩茎拉一把,为什么细丝弯曲了,就能把能嫩茎拉一把呢?老师在学生回答交流的基础上用手来演示。看,同学们,我的手就相当于爬山虎的脚,胳膊就是爬山虎的一根茎,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弯曲了,距离就变短了,所以茎和叶子都跟着往上拉,这样也就往上长了一截,上面再长出一只脚,再拉一把,又长了一截。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