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6《千人糕》教学设计-统编版五四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 课标分析 新课标低年级段对识字的要求: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左右,其中(800-1000)个左右会写。因此在识字环节,我教给学生识字的方法,通过引导学生多种方式的读,培养学生识字的兴趣。在写字方面,新课标规定: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写字姿势要正确,字要写得规范、端正、整洁,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因此在写字时,我引导学生先观察“甘”“甜”在结构上的特点,然后引导学生观察这个字在写时需要注意的事项。通过教师范写,学生练习写、评价等方法,把写字过程做扎实,并提醒学生在写字时的写字姿势,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 在阅读方面,新课标要求: 1、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因此在初读时,就要求学生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然后在后面的学习过程中逐步提高要求,通过多种方式的读,读得流利、读得有感情。 2.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 3.阅读浅近的童话、寓言、故事,向往美好的情境,关心自然和生命,对感兴趣的人物和事件有自己的感受和想法,并乐于与人交流。懂得任何一样东西都是成千上万人共同劳动的成果,我们只有共同努力,互相合作,才能使我们的社会更美好是本节课的难点。在授课过程中我通过联系上下文,结合插图理解课文表层的道理,再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来理解课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材分析 课文的题目叫“千人糕”,“千人糕”实际上就是普通的米糕,文中强调普普通通的米糕的制作材料、生产过程需要经过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完成,称之为“千人糕”。课文共 11个自然段,主要通过爸爸和孩子之间三组对话展开叙述。第一至五自然段是对话,爸爸告诉孩子什么是千人糕,第六至九自然段是第二组对话,爸爸和孩子探讨“千人糕”制作的劳动过程。第十至十一自然段是第三组对话,爸爸的总结性发言揭示了这篇课文的主旨。课文有两幅插图,可以看出米糕能“摆在面前”的整个过程。第一幅图:展示了米糕的主要材料“米”和“糖”是怎么来的。第二幅图:展现了米糕制作、包装、运输、销售的劳动过程。通过两幅图,可以很直观地感受米糕制作的每一个环节、每一道工序都关系到许许多多人的劳动,有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米糕的来之不易。课后练习题:“借助插图,说说米糕是经过哪些劳动才做成的。”和“我们穿的衣服、用的文具等,都经过了很多人的劳动,举个例子说一说。”都是学习表达的练习。前一个练习属于借助提示复述课文的练习,体现了“学阅读”和“学表达”的语言运用要求,需要学生经历从阅读理解到内化转换再到说话表达的学习语言运用的全过程。做好学习任务分析,组织学生亲历这个学习语言运用的全过程,是达标的保障。后一个练习虽然是可以仿照课文进行说话,但学生需要具有相应的知识或了解,才能进行练习。 学情分析 课文的题目叫“千人糕”,“千人糕”实际上就是外形普通、口感平常的米糕,文中为了强调普普通通的米糕的制作材料、生产过程需要很多人的劳动才能完成,称之为“千人糕”。本课通过爸爸和孩子之间三组对话来展开,文章语言动人,是引导学生学习语言,练习朗读,进行人文熏陶的好教材。本课处于二年级下册教材开头,识字、写字和重点词句的理解,仍然是阅读教学要承担的重要任务。课文生字比较多,全篇都是对话的形式,学生朗读上存在一定困难,米糕的制作过程离学生生活实际较远,学生理解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正确识记 16个生字,学写生字“甘”“甜”,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尝试抓住关键词语,读出人物不同的语气。 3.借助插图,联系上下文了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