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041218

【新课标】部编版 四上 1.观潮 第2课时 导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6-04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学案 查看:26次 大小:144230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新课标,编版,四上,观潮,2课时,导学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统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导学案 1.观潮(第2课时) 【素养目标】 文化自信:感受语言文字及作品的独特价值。 语言运用:带领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思维能力: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审美创造:体会观潮人的情绪随着大潮声和色的变化越发高涨,读了使人如临其境。 教学重难点: 重点:带领学生领略钱塘江大潮的壮丽与雄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难点: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注意积累材料的习惯。 【知识梳理】 一、潮来前———风平浪静 宽阔的钱塘江横卧在眼前。江面很平静,越往东越宽,在雨后的阳光下,笼罩着一层蒙蒙的薄雾。 1.这两句话描写了钱塘江的( ) A.静态美 B.动态美 2.“横卧”一词体现了钱塘江的_____,以及潮来前_____的特点,与后文形成鲜明对比。 二、潮来时———奇特壮观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_____拉长,变粗,_____江面。再近些,只见_____,形成一堵两丈多高的水墙。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_____,浩浩荡荡地_____而来;那声音如同_____,好像大地都被震得_____起来。 1.按原文内容填空。 2.这段话是按( )的顺序来写的。 A.由近到远 B.由远到近 3.把下面图示补充完整,感受潮来时的壮观美。 4.唐代诗人刘禹锡在《浪淘沙》(其七)中写道:“八月涛声吼地来,头高数丈触山回。”选段中哪些语句描写的是这两句诗中的情景?画“———。 三、潮去后———余波汹涌 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 “_____”和“_____”两个词写出了潮头过后,余波依旧汹涌。 四、脉络梳理 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天下奇观”一词描写了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 B.文章是按照“潮来前———潮来时———潮去后”的顺序来写的。 C.文章重点描写了潮去后江面上的壮观景象。 D.文章表达了作者对钱塘江大潮这一天下奇观的惊叹与热爱。 【自主练习】 一、读拼音写词语。 dà dī zhú jiàn dì zhèn yú bō 二、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解释。(填字母) 观:A.看 B.景象或样子 C.对事物的认识或看法 1.我们要有积极的人生观。( ) 2.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就称为天下奇观。( ) 3.农历八月十八是一年一度的观潮日。( ) 三、按要求写词句。 1.表示人多的词语:_____、_____ 2.表示声音大的词语:_____、_____ 四、课内阅读 那条白线很快地向我们移来,( ),变粗,横贯江面。再近些,只见( ),形成( )。那浪潮越来越近,犹如( )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 )起来。 1.在括号里填上正确的词语,把文章内容补充完整。 2.作者运用_____的顺序写出了大潮的样子和声音。 3.把描写声音的句子在文中用“ ”画出来。 4.用“____”画出两个比喻句,分别把浪潮比作了_____和_____。 五、课外阅读 钱塘江观潮 邸延生 到杭州一个星期后,我去了一趟萧山———去到钱塘江岸看大潮。 每年这个季节,特意赶来这里观看钱塘江大潮的人很多。多少年来,钱塘江潮作为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一直吸引着许多敢于冒险和勇于亲临险境来看大潮的人———潮水作为地球上出现的一种极为正常的自然现象,是靠了地球自转所产生的引力和月球的吸力在大海中产生的潮汐所引起的,很有周期性。所以,人们观潮也就有了一个预期的时间安排,我就是按照这个发生潮汛的时间表赶来的。 然而我还是来晚了———大的潮汐已经过去,小的潮汐正在从江口涌来。即便这样,看那滚滚而来的潮汐依然是汹涌澎湃(pài bài)的样子,像是一道竖立起的洪峰,又像是一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