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1 谈中国诗—2022-2023学年高二语文人教版必修五同步课时训练 1.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影射 譬喻 注消 酩酊大醉 B.含糊 烂调 疏朗 遥思远怅 C.因缘 圆晕 干躁 回肠荡气 D.斩截 默契 飘零 得鱼忘筌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我们对于“比较文学”是个陌生的概念,读读钱钟书的《谈中国诗》或许能使你走出陌生的境地。 B.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 C.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 D.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逐渐腐化,而且缺乏变化。 3.将下列所给句子进行排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 ②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 ③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 ④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 ⑤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个独的美———分辨出来。 ⑥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 ⑦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 ⑧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 A.①②④⑤③⑥⑦⑧ B.②④③⑤①⑥⑧⑦ C.①③⑤④②⑥⑦⑧ D.②①③④⑤⑥⑧⑦ 4.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古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喜欢用典。用典包括引用或化用前人诗文成句、引用神话传说或历史故事两种形式。为何诗人们青睐典故呢 因为用一个典故,①_____,是符合诗歌的精练原则的。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这几句从字面上看是很浅显的,②_____:战国时代赵国老将廉颇面对赵王派来的使者时“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表明他宝刀未老、希冀报国的愿望。懂得了这一点,③_____。 5.请在下面的横线上紧接上文再写一个句子。要求:①另举一个事例;②句式与画线句相同。 古往今来,彪炳史册的杰出人物,都曾做出过非同寻常的努力,因而在事业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试想,如果没有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没有他数十年如一日的搜集整理、笔耕不息,哪里会有药学巨著《本草纲目》的问世! 6.请从下面描写荷花的诗句中任选其一,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描绘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要求:紧扣诗句;语言表达简明、生动;至少运用一种修辞手法;不超过50字。 ①嫩碧才平水,圆阴已蔽鱼。 (唐·李群玉《新荷》) ②十里荷花带月看,花和月色一般般。 (宋·杨公远《月下看白莲》) 7.请对下面这段文字进行压缩。要求保留关键信息,表达简明流畅,不超过65个字。 在陶诗中,最常用的形象有松树、菊花、鸟。松和菊都是耐寒的植物,它们能够抵抗风霜,保持自己的品格。一般说起来,陶渊明在用这两个意象时,它们象征的含义是比较固定的。但陶渊明在用鸟的形象时却与此不同:他说,“久在樊笼里”,那是一只被关在笼子里不自由的鸟,它被世界上很多事情约束、限制;他说,“望云惭高鸟”,那是一只高飞的代表自由的鸟,它不受人世间种种事情的限制约束;他说,“飞鸟相与还”,那是一只找到归宿的鸟,正在飞回巢中。而且,陶渊明所用的鸟的形象到底是哪一种鸟?是燕子、喜鹊?还是乌鸦、麻雀?他都没有说。那是一种普遍的、概念中的鸟,而不是现实中特定的某一只鸟。这也是陶诗中鸟的形象的一个特色。 8.《谈中国诗》谈的是“中国诗歌”这一笼统抽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