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104378

高考语文人教版(新课程标准)必修三第三单元一课一练9《劝学》(含解析)

日期:2025-05-17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58次 大小:6863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考,单元,劝学,一练,一课,第三
  • cover
高考语文一课一练《劝学》 1.下列加点词活用现象相同的是( ) ① 使之然也 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③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④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⑤瑜等率轻锐继其后 ⑥吾妻之美我者 ⑦其至又加少也 A.①② B.⑤⑦ C.④⑥ D.②③ 2.指出说法正确的一项(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的比喻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中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人,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3.下列句子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A.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B.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 C.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D.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名句默写。 (1)荀子在《劝学》中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积累的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 (3)《劝学》中和名句“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意思接近的句子是:_____,_____。 (4)荀子在《劝学》中论述“品德高尚的人每天反省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无错”的名句是:_____,_____。 (5)《劝学》中用蚯蚓“爪牙”不利、“筋骨”不强来证明用心专一的好处,用“_____,_____,_____”这一相反的事例来揭示用心不专的坏处。 (6)善于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人总是更容易成功,《劝学》中表达上述意思的概括性句子是:_____,_____。 5.理解性默写。 (1)《劝学》开篇就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论点,即“_____”。在后面又阐明了学习要持之以恒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荀子《劝学》篇中的“_____”这句话印证了这句话。 (3)刘禹锡诗云“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表达的思想一致。 (4)荀子在《劝学》中,用“青出于蓝”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 (5)韩愈《师说》中“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这句话与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__”观点相同。 (6)荀子在《劝学》中,用“冰寒于水”的比喻,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可以有所发展和提高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 (7)荀子在《劝学》中,用“以木为轮”的比喻,说明学习对于人的巨大改造作用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 (8)荀子《劝学》中说将直木烤成符合圆规的曲度,“_____”,也不能够再使其恢复原状的原因是“_____”,告诫我们只有经过学习才能增长知识。 (9)荀子在《劝学》中,用树木为喻,从反面说明学习可以使人产生本质变化的三句是:“_____,_____,_____。” (10)在文中用比喻的手法,借助木头经过烘烤后发生变化,即使再烘烤也不能复原了,说明事物经过一定的变化,还可以改变原来的状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 (11)荀子在《劝学》中,用“金”“木”作比,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发生根本变化的两句是“_____,_____。” (12)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两个比喻印证君子只要广泛学习,而且每天检查省察自己,就会智慧通达,行为没有过错的道理。 (13)《荀子·劝学》中_____,_____,通过“木”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14)荀子在《劝学》中以“木、金”为喻,引出“_____,_____”的结论,强调学习能够改变人的秉性。 (15)荀子的《劝学》中,作者用“_____,_____”两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