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六课 求索真理的历程 考点一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1.实践的特点 特点 注意 原因或表现 客观物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人的认识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的基本要素———实践的主体、实践的对象和实践的手段是客观的 ②实践活动的过程及其结果也受到客观事物及其运动规律的制约 能动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动物本能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 ②在改造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实践中,人创造出自然中原来没有的新的物质生活资料 ③在改造社会的过程中,人创造出新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关系 社会历史性 这是实践活动与孤立的个人活动的区别所在 ①任何实践都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进行的,必然带有一定社会的烙印 ②人的实践活动是历史的发展着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 联系 实践的客观物质性、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是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三者的统一体现了在实践问题上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本特征 【例题1】 “愿以吾辈之青春,守护这盛世之中华”,这是一位战疫一线护士日记中记录的心愿,也是很多年轻人的共同心愿,他们用奋斗和奉献诠释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也让人们更加坚信,中国青年一定能,中国一定行!这是因为( ) ①实践是按照主观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 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 ③实践是处在主客观交汇点上的直接现实活动 ④实践是人类改造世界的有效合理的适应性活动 A.②③ B.①④ C.①② D.②④ 答案:A 解析:①错误,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不是按照主观内在本性改造世界的物质活动;②③正确,他们用青春践行了对人民、对祖国的深沉之爱,用奋斗和青春诠释了当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表明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能动的物质性活动,是处在主客观交汇点上的直接现实活动;④错误,实践是人类改造客观世界的有效合理的能动性活动。 【例题2】 下列诗句能体现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的的是( ) 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②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 ③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④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香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答案:D 解析:②④: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是指实践的主体、实践的手段、实践的对象,它们都是客观的。“书到用时方恨少,是非经过不知难”“不经一番寒彻骨,怎得梅花扑鼻舌”都是强调实践的重要性,体现实践的客观物质性,②④符合题意。①:“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强调意识的能动作用,忽视主观能动性的积极作用,①与题意不符。③:“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强调事物发展是有规律的,⑥与题意不符。故选D。 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正确理解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认识是主体(即人)对客体(即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这种反映只有在实践中、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才能实现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实践能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 能够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 【例题】 科学界一直以来对生物体感受氧气浓度的信号识别系统知之甚少,三位英美科学家经历一系列科研失败,最终阐明了细胞在分子水平上感受氧气含量的基本原理,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并为心血管疾病、肿瘤等多种疾病开辟了新的临床治疗途径。材料表明( ) ①人的认识总是经过谬误而获得真理 ②不成功的实践也能推动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