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172467

部编版历史五四制六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教学设计

日期:2025-11-22 科目:历史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59次 大小:1161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编版,历史,五四,7课,战国,时期
  • cover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目标】 1.知道战国七雄,了解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知道商鞅变法,了解都江堰水利工程。 2.通过识读《战国铜壶》《战国形势图》等图片,培养获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 3.通过学习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通过都江堰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创造力和智慧。 【教学重难点】 重点:商鞅变法的内容和作用。 难点: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特点及影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史论结合法、识图学习法。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比较《春秋形势图》和《战国形势图》,与春秋后期相比,战国时期形势发生了哪些变化?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田氏伐齐,当时出现了七个较大的诸侯国,史称战国七雄,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变革。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自主学习 1.战国七雄是指哪七个大国 2.战国时期诸侯战争的目的是什么?有什么特点? 3.列举三个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 4.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影响各是什么? 5.都江堰修建的时间、人物、地位、作用各是什么 探究新知 一、战国七雄 1.学生根据《战国时期形势图》按地理位置说出战国七雄是哪几个国家(东南西北到中央)? 2. 展示《战国铜壶》图片:请学生说出图中蕴含了哪些历史信息?战国时期著名的战役及对应的典故?结合教材和P34相关史事归纳战国兼并战争的特点。 3. 材料研读 展示材料:《孟子·离娄上》中评价战国时期兼并战争的残酷性,说当时“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 学生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如何看待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战国兼并战争的影响)。 教师总结:战国时期的兼并战争,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带来巨大损失,给社会经济带来巨大破坏。但客观上促进政治改革、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也有利于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为了在兼并战争中取胜,各诸侯国纷纷变法以求富国强兵,其中最成功的是秦国的商鞅变法。 二、商鞅变法 1.请同学们根据课本P35归纳商鞅变法的背景。 2.人物扫描,介绍商鞅。 3.根据教材商鞅变法的内容思考回答以下问题:假如你是生活在商鞅变法时期秦国的一位农民(或贵族),你是否支持商鞅变法?为什么?商鞅变法确立中央对地方管理的措施是什么?商鞅变法以后,据说秦军将士作战非常勇敢,请分析一下其中的原因。并说说商鞅变法在秦国起到了什么作用 教师点拨:商鞅变法内容及其对应的作用,强调通过商鞅变法,秦国确立了封建制度,秦国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材料研读 展示材料: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无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法及太子,黥劓其傅。期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学生思考回答:从材料中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推行改革的? 不畏强权,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合作交流 展示材料: 材料一:据记载,秦孝公死后,太子继位。守旧的贵族诬告商鞅谋反,结果商鞅被处死。 材料二:太傅说:“商鞅法不得不行,商鞅人不得不除”。 请根据上述两则材料,议一议商鞅变法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教师点拨:一场变革的成功或失败的标准,不在于实施变法的人的生与死,而在于变法的目的是否达到。商鞅虽死,但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除了商鞅变法之外,秦国还修建了一座大型水利工程———都江堰。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展示《都江堰示意图》学生回答以下问题:图片展示的是什么水利工程?它是由谁设计修建的?结合教材说出该项水利工程有哪些主体工程构成?它有什么功能?影响是什么? 2.材料研读 展示材料:据《华阳国志·蜀志》记载,都江堰 修成后,“水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