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9课 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习目标】 1.了解肥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等基本史实。 2.识读地图和文物图片,理解孝文帝改革的影响,北方民族融合的方式,理解民族交融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 3.从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认识改革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增强对中华民族的民族认同感,认识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主流。 【教学重难点】 重点:北魏孝文帝改革、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难点: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法、史论结合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情景引入 展示中华民族56个民族的大合照,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支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在这一家中,有没有我们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呢?那么他们到哪里去了呢?今天我们一起穿越时空隧道,去到魏晋时期看看那时北方民族融合的情况吧! 自主学习 1.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及影响分别是什么?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措施、影响是什么? 3.魏晋以来,北方地区出现民族大交融表现在哪些方面?对中国历史的发展有什么影响呢? 探究新知 一、淝水之战 1.展示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替的简图,从而引出东晋和十六国,展示十六国时期的地图,找到北方的前秦政权,再次回顾第17课讲到的氐族苻坚的改革措施,使前秦不断壮大,最终统一黄河流域。出示东晋、前秦形势图,前秦壮大后,想要继续南下,统一全国,灭掉东晋,于是两个政权便在淝水发动了战争。由学生回答淝水之战的时间、交战双方、结果、影响以及所出现的成语典故。本次战役是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引导学生总结还有哪些战役也是以少胜多的呢? 2.根据教材内容及P94相关史事,想一想苻坚拥有八十多万兵力,为什么不能统一江南,还是以失败告终? 教师引言:前秦失败后,北方再次陷入分裂割据状态,4世纪后期,游牧在阴山地区的鲜卑族拓跋部迅速崛起,建立了北魏,定都平城。439年太武帝拓跋焘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471年,拓跋宏即位,称孝文帝,四岁即皇帝位。孝文帝自幼在冯太后的教养下,深受汉文化的影响。即位19年时,冯太后去世,开始独揽朝政,进行了一系列的汉化改革。 二、北魏孝文帝改革 教师点拨:对于一个历史事件,我们需要了解和掌握的就是事件的背景、主要措施及影响。孝文帝改革同样也不例外。 1.背景:展示两则材料,说明孝文帝改革的原因,一是当时社会矛盾、民族矛盾尖锐,二是鲜卑经济文化的落后。再加上在当时少数民族汉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所以北魏要想统治黄河流域,就要去缓和社会、民族矛盾,去学习和接受汉文化。抱以这样目的,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2.措施:由学生回答,教师进行点拨,为什么要从平城迁往洛阳?展示材料得出答案。对于具体的汉化措施,同样需给学生展示相关的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以辅助学生理解,加深印象。 3.影响:展示穿汉服服装的少数民族贵族与汉人胡食的图片,可以总结出来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展示两则文字材料,体现孝文帝改革促进了北方政治、经济、文化的繁荣与发展,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教师引言:五胡内迁与汉人杂居相处,少数民族在中原地区建立政权后纷纷进行汉化改革,比如有前秦苻坚任用汉人王猛为相,整顿吏治,提倡儒学,还有今天学习的孝文帝的汉化改革都大大促进了民族间的交融。 三、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 1.魏晋以来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可提示学生从生产生活、政治制度、思想文化、民族心理来回答。教师提供相关史料、图片信息等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加深对教材对民族交融的理解。 2.民族交融的影响:展示两则材料,结合教材,总结归纳出其三点影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