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 科学 年级 四 班级 授课人 课 题 2、声音的产生 第1课时 总第3课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融入此教材: 核心素养目标:1、科学知识 声音是因物体振动而产生。2.科学探究 基于大量的物体发声事实,归纳提炼出声音的概念(声音产生的条件)。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及声音突然中断时的现象,能对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3.科学态度、STSE 认真观察,及时记录,分析和描述现象如实严谨。 重 点 归纳提炼出声音产生的条件。 难 点 通过观察物体发声时及声音突然中断时的现象,能对现象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描述 教学准备 餐巾纸(棉花)、吉他(弦乐类乐器)、锣、鼓、音叉、乒乓球、水、水槽、小口空瓶或饮料瓶、米粒或泡沫塑料碎片、水杯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 演示:老师现场利用一个物体生产声音(产生余音较长的比较好) 问题:上节课我们聚焦了一些关于声音可以研究的问题,那么这节课我们开始研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 二、认识固体的发声 表达:学生说说自己的看法. 活动:教师可以相继提供锣和餐巾纸(或展开的棉花),让学生进行敲击后仔细辩听和观察,有什么发现。 讨论:教师可引导学生对这些现象进行分析,声音是不是拍打敲击就一定能产生?还是怎样的?学生处在认知冲突中一时回答不上,教师顺势过渡进入下个教学活动。 活动 1 观察发声的物体 1)对比观察琴弦发声和不发声时的不同,聚集声音产生的条件(振动),即物体发声的共同特征。 2)指导学生利用好活动手册上的记录表,记录方式可以用简笔画或者图文结合的方式。(如果学生没有小吉他,则老师准备吉他进行演示实验时,学生难以看清弦的振动,教师可以将手机摄像投影到教室多媒体体屏幕上,如果用手机的慢动作 16-32 倍摄像,再在屏幕上播放给同学们看,效果会更好。) 活动 2 观察音叉的发声 观察音叉的发声情况。分发音叉,让学生敲击音叉进行观察。 设计实验:如何观察到音叉的振动。需要借用其他工具间接观察,放大振动的幅度。紧挨音叉的物体选择什么物体合适,可以让学生思考,轻小的乒乓球、泡沫粒均可。还可以让振动的音叉放进水里,激起水花。也可以用手机的慢动作功能,让学生清晰地观察到振动和振幅。 动手实践:让学生组装好实验装置,对发声的物体与不发声的物体进行观察、比较,从正反两方面取证,同时让学生自行完成活动手册上的记录。 活动 3 观察鼓的发声 问题:现象不明显怎么办?让学生利用已有材料按科学探究的流程自主探究并完成观察记录。(注意观察并非仅仅是眼睛的观察,皮肤、指尖能明显感受振动,可以应用到这些案例中。) 活动 4 观察讲话发声时的状况 教师先让学生的手触摸自己喉咙部位,对比说话时和说话前后手的感觉。让学生类比列举其他固体物发声,观察发声时是否振动。 归纳小结: 引导学生分析归纳表中的记录,寻找这些固体发声时和不发声时的共同特点,这些固体发声时都在振动,停止振动时,发声也停止(或不发声时,这些物体没有振动。),说明这些固体发声是由振动产生的。 三、认识液体、气体的发声 问题:教师继续追问学生气体和液体的发声,也是这样吗? 探究:学生借助已有材料,完成实验和对比观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现象和其他同学的观察记录,发现气体、液体发声也具有固体发声的共同特点。 小结:最后归纳出所有物体声音产生的原因,完成声音概念内涵的建构。 四、终止物体发声 活动:利用不同乐器,让学生想办法让发声的物体声音突然终止,并观察操作过程中的发现。想办法终止物体发声是对声音概念外延(声音产生条件)的迁移应用, 总结: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那么要使声音突然终止,就必须不让物体振动。 板书设计: 声音的产生 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产生的 要使声音终止,让物体不振动 教学后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