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二节 物质运输的管道 教材分析与教学策略 本节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实验非常重要,学生通过这个实验可以获取有关血管和血流的知识并提高观察能力。完成这个实验时,学生往往比较快地观察到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情况,并容易满足于这一点而不再深入比较不同的血管内血液流动的特点。因此,教师在开展实验前必需引导学生认真学习本实验的目的要求和方法步骤。 关于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可以结合练习第1题进行教学。教师可以展示挂图、幻灯或录像带,还可以让学生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看一看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等,增强学生对动脉和静脉的感性认识。教师还可以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医生在给病人打点滴时针头插入的是什么血管,为什么是这种血管等,从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比较动静脉不同的结构特点和功能。 教学目标 1.描述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特点。 2.尝试区分这三种血管以及血液在这三种血管内流动的情况。 3.通过对血液结构功能的学习,掌握认识和区分三种血液的能力。 4.通过对血液在血管中流动情况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实验能力。 5.通过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动脉、毛细血管、静脉三种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教学。 难点:结构与功能统一思想的培养。 课前准备 (1)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流动的材料用具。 (2)三种血管的CAI课件。 教学法 观察法、类比法、推理法。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创设情境导入 在我们的人体内有一条迷宫,同学们知道它是什么吗? 思考、回答问题。 有趣的比喻方式的提问可以激发起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浓厚兴趣。 二、分享回顾旧知:引入实验———观察小鱼尾鳍内血液的流动 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尝试讲解实验要求和注意事项,指导学生进行实验。组织学生观看实验观察中拍摄的视频,让学生感知一下血液的流速变化从而提出问题引发学生初步感知三种血管的同时思考它们的不同,并对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鼓励。 学生代表回答实验的要求和注意事项。观看小鱼尾鳍实验结果的视频,带动学生积极性根据血流方向、血流速度判断血管的种类。 通过直接地展示学生自己完成的实验结果视频,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提出问题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增强了学生完成实验后收获结果,从中获得成就感 三、动脉 学生代表来谈谈某一种血管的感受,进一步引导学生概括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同时同时引用医生的“望闻问切”引导摸一摸自己的颈部或腕部动脉的搏动加深感知。展示动脉横切面图引导学生区别管壁厚薄。列举展示动脉出血的图片。 感受动脉的所在位置。说出动脉的结构特点。关爱生命。 扩展知识,培养学生观察和语言描述能力。从而逐步完善学生对血管结构和功能的理解与区分。强化学生对血管知识的建构 四、毛细血管 通过动脉的学习衔接性引入毛细血管,同时引导学生尝试说一说毛细血管的结构特点以及功能,鼓励学生进行补充和评价。播放血液与组织细胞之间物质交换的动画。更形象地明确氧气至少通过几层细胞到达组织细胞? 学生积极主动地描述毛细血管的结构与功能,观看动画,思考问题,加深对物质交换的理解,总结出毛细血管的特点。 培养学生的表达和分析能力,同时形象具体地让学生掌握物质是如何交换的,既巩固了毛细血管的结构,又延伸了知识。 四、静脉 指导学生观察身体表面特别是手臂上的“青筋”(就是静脉)。展示三种血管的图片,强化学生对血管管壁的理解,进一步引导他们学会通过管壁来判断三种血管。小组活动:用胶皮管模拟医生捆扎手腕,指导握拳,观察手背突出的“小包”,说明静脉瓣的作用。 感受静脉的所在位置。说出静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