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211176

13 一剪梅 教案 2022-2023学年中职语文人教版基础职业模块上册

日期:2024-06-07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21次 大小:3379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一剪梅,教案,2022-2023,学年,中职,语文
  • cover
《一 剪 梅》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了解李清照其人,赏析其词把握李清照作品艺术风格,。 2.利用开放性原则使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3.在诵读品味中提高审美情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鉴赏诗词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中仅仅通过鉴赏《一剪梅》一首词难以达到教学目的,所以利用教师设计的《导学稿》,课堂上引入其他诗词篇目来拓展阅读,可以让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作者李清照及其作品风格,同时更利于学生举一反三地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诗词鉴赏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人文素养和探究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古典诗词的热爱。 【教学重点】? 1.解读诗句,品味意境,把握李清照作品的艺术风格。 2.以《一剪梅》为例,使学生理解如何使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来鉴赏诗歌。 【教学难点】 通过拓展阅读,让学生掌握“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材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设计: 由歌曲《月满西楼》导入。 提问: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叫《月满西楼》,作者是谁?此词原来的题目是什么? 二、研读诗歌《一剪梅》: 1.师生一起回忆、复习“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 提问:本单元《赏析指导》中教给大家把握古典诗歌内容和主旨的方法是“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所谓的“以意逆志、知人论世”是一种什么样的方法呢? 明确:“以意逆志”即从作品的整体出发,通过对字义、词义、诗句、文辞的准确解读,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知人论世”即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现在我们就用“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的方法来一起鉴赏这首《一剪梅》。 2.鉴赏《一剪梅》:(小组讨论探究) ①“知人论世”--即分析作者和背景: 学生回答,教师明确: 详细介绍李清照和她的家庭变故,以及词人创作的前后两期。 《一剪梅》是她刚刚结婚不久,丈夫赵明诚离家外出后,李清照寄给丈夫以表相思之情的一首词。我们由这些情况可以知道本词应是表达相思之情的思妇诗。至此我们也就完成了“知人论世”。 ②“以意逆志”--即准确解读句意,体会诗歌意旨: ⑴教师配乐朗读,营造诗歌氛围。 ⑵学生配乐诵读,感知诗歌感情。 ⑶刚才我们复习了“以意逆志”的鉴赏方法,现在大家就用“以意逆志”的方法来一起赏析《一剪梅》。 (结合自己预习情况,小组讨论探究诗句含义,小组代表发言,教师点拨) A.红藕香残玉簟秋。 明确: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视觉、嗅觉,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词人的主观感受--触觉,来表达秋的到来。这样一句话,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 B.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明确:裳应读chang,古汉语中上为衣,下为裳,即裙子,古汉语中只有跟在衣后才读shang,是作者在孤寂中所想到的排遣寂寞的方法,借泛舟以消愁,非闲情逸致的游玩。意思是:如果丈夫在家,夫妻一起去划船该多好啊,过去和夫君双双泛舟,充满诗情画意,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愁思呢 C.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明确:“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是一个倒装句,其正常的顺序:月满时—上西楼—望云中—见回雁—思及谁寄锦书来。“谁”指赵明诚,明月自满,人却未圆,雁字空回,锦书无有。无边的月色正如无尽的相思。 D.花自飘零水自流。 ?明确: 写眼前之景,花落水流,与“红藕香残”、“独上兰舟”相合拍,女词人见此景象,极为伤怀,但花和水却不理会她的情怀,依旧不停地飘落,不停地流逝。也象征了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