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身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报告文学的一般特征和结构方式,培养阅读报告文学作品的能力,培养筛选信息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掌握新闻事实、背景材料、作者的主观评价三方面的内容,通过解读文本,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方法,以及本文的语言特色。 3.情感态度的价值观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心时事、培养学生的对于人的尊严和生存权利以及劳动权利的尊重,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权意识。 【教学重难点】 1.结合具体句子,学习课文的修辞手法。 2.结合具体段落,体会并学习运用课文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上课内容。 给包身工下定义:对课文的8-11段和35段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筛选。 问题1:包身工的来历怎样,或者说包身工原来的身份是什么? 来历:被诱骗的贫困农家女(贫穷困苦,无路可走)。 问题2:他们是怎么直接沦为包身工的?包身工制度产生的背景是什么? 明确:直接原因:骗签订包身契(供给住食,介绍工作),背景:日本帝国主义的经济侵略,农村破产,特别是灾荒后贫苦农民无法维持生活,只好让儿女到上海当包身工。 问题3:包身工的实质是什么? 明确:实质:赚钱机器(失去自由,劳无所得) 问题4.包身工的命运怎样? 明确:命运:极其悲惨。 (板书) 时间:20世纪30年代 地点:上海东洋纱厂 来历:贫困农家女 直接原因:骗签订包身契 实质:赚钱机器 命运:极其悲惨 二、探究学习点面结合的写作手法:(作者怎样来展示包身工的生活的呢?) (精读1-6自然段16-20自然段的节选,完成教师所给的题目。) 1.全班同学朗读1~6段 学生完成以下练习: (1)这一场面描写按什么顺序着笔,下边的分析哪一项不符合原文: A.先写打杂再写包身工。 B.先写地下再写楼上。 C.先写群体再写个人。 D.先写环境再写人的活动。 答案:D (2)试用一个词概括穿拷绸衫裤的男子的形象。 答案:凶恶。 (3)用扼要的词语概括一下这几段中所描写的包身工住宿的环境的特点。 答案:地方狭窄、空气污浊。 (4)分析描写楼下包身工起床情况的这句话:“打呵欠,叹气,叫喊,找衣服,穿错了别人的鞋子,胡乱地踏在别人身上,在离开别人头部不到一尺的马桶上很响地小便。” A.试用一个词语概括句中所描写的情况。 答案:乱哄哄。 B.主要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 答案:住的地方太狭窄。 C.这句话用了7个短语,这些短语按什么顺序排列?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答案:按起床时动作先后的顺序排列,这一连串动作的记叙与描写具体表现了骚乱的情况。 (5)分析描写楼上的包身工起床后下楼的句子:“蓬头,赤脚,一边扣着钮扣,几个还没睡醒的‘懒虫’从楼上冲下来了。” A.用一个短语概括这句子描写的情况。 答案:狼狈不堪。 B.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穿拷绸衫裤男子的威迫。。 C.“冲”这一动作表现了包身工当时怎样的心态? (提示:兴奋?害怕?冲动?还是鲁莽?) 答案应是:害怕。 D.这句子结构上有什么特点?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案:这句话把描写包身工起床后赶忙下来的短语放到主语前边,突出了她们当时的狼狈相,更深刻地表现了她们被奴役,被威迫的可怜。 (6)第3段最后两句写包身工女性害羞感觉的迟钝,是一种怎样的心态表现?为什么会有这种心态的出现? 答案:表现了包身工长久受非人的折磨而变得麻木的心态。 (7)1~6段和第7段都写到包身工住的条件的恶劣,两者运用的表达方式有什么不同?为什么要采用不同的表达方式? 答案:前面用叙述、描写方式通过写起床情况表现了住地的狭窄,空气的污浊,后者用说明方式直接作介绍。前者形象、具体,使人有如临其境的感觉;后者准确,使人有全面的了解。两者结合给人较完整的认识。这样写法显示了作者综合运用多种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