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竿舞》教学设计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学跳《竹竿舞》,掌握竹竿舞基本舞步,并能用乐器、衬词为竹竿舞伴奏烘托气氛,全体学生随音乐自然轻快的表演竹竿舞。提高学生的舞蹈表演能力,在小组创编活动中,培养学生的音乐创编能力,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演的积极性。 过程与方法: 通过聆听苗族民歌《栀子花开白又白》,使学生亲身体验苗族音乐特点,并模仿竹竿舞的基本跳法,引领学生以小组学习的方式探究竹竿舞的新跳法,并且通过器乐、衬词演唱多角色的合作、全班共同演绎综合性竹竿舞。 情感态度价值观: 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欣赏苗族民歌的过程中,训练学生对苗族音乐的感受和理解,了解苗族音乐的风格和情感,从而热爱中华民族音乐文化。 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的生活范围和认知领域进一步扩展,学生的体验感受与探索创造的活动能力增强。同时四年级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接触过新疆、蒙古族、傣族的舞蹈,具有一定的民族舞蹈基础,更具有一定的音乐鉴赏水平。 教学重点 学跳《竹竿舞》,掌握竹竿舞基本舞步,并能用乐器、衬词为竹竿舞伴奏烘托气氛。 教学难点 全体学生随音乐自然轻快的熟练表演竹竿舞,并以小组为单位探究竹竿舞的新跳法,通过器乐、衬词演唱多角色的合作、全班共同演绎综合性竹竿舞。 教 具 电子琴、课件、中国鼓、手铃、节奏棒、竹竿。 教学过程 1.律动 《爱我中华》,师生随音乐跳各种民族舞蹈。 (设计意图:将音乐学习和身体律动结合起来,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在轻松的状态下进入音乐学习。) 2.导入 师:“同学们,我国有多少个民族?” 生:“五十六个民族。 师:“五十六个民族像一家人共同生活在这片辽阔富饶的中华大地上。今天,我带来了一张图片,请同学们帮我看看这是哪位少数民族朋友?” 生:观看图片,初步了解苗族。 师:“苗族是一只古老的少数民族,主要居住在贵州、云南、广西一带,那里景色宜人,山清水秀。这样的山水养育了苗族人,他们心灵手巧,看,他们种植的梯田就像一幅美丽的图画,他们制作的银饰品巧夺天工,世界闻名。” 师:“苗族更是能歌善舞,每到春天,白色的栀子花漫山遍野,苗族朋友就会站在这美丽的山岗上纵情高歌。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首来自苗岭的山歌。” (设计意图:通过幻灯片,教师对苗族风情的介绍,使学生对苗族有初步的了解,便于接下来对竹竿舞音乐的理解和感受,引领学生理解音乐相关文化。) 3.聆听 (1)范唱:教师范唱,在竹竿舞乐曲中加入衬词“呦呦嘿”。 (2)指导学生用轻快有弹性的声音演唱衬词“呦呦嘿”。 (3)带领学生随着音乐演唱。 (4)出示曲谱,教师视唱学生填唱衬词。 (5)加上打击乐器中国鼓、手铃为音乐伴奏。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聆听,使学生领略苗族的音乐风格魅力,逐渐熟悉音乐,为接下来竹竿舞的学习奠定基础。) 4.节奏 (1)师:“这首好听的歌曲是由苗族民歌《栀子花开白又白》改编,我们都知道苗族能歌善舞,这么好听的歌曲,他们会配上什么样的舞蹈呢?” (2)介绍竹竿舞。学生观看竹竿舞视频。 (3)出示打竹竿节奏X X XX X,学生自由随音乐打节奏,自由创编声势动作。 (4)按节奏练习打竹竿。 (设计意图:了解竹竿舞,反复练习打竹竿的节奏。训练学生的节奏感。) 5.学跳竹竿舞 (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学跳竹竿舞的基本舞步。” 生:随音乐的节拍跳竹竿舞。 (2)师:每一个两个同学一组,分别到场地上练习竹竿舞。 生:反复练习。 (3)师:“我们进行一次竹竿舞比赛,每组选出两名同学跳竹竿,两名同学演奏乐器,两名同学打竹竿,其余的同学陪唱衬词。” 生:分组进行比赛。 (设计意图:通过反复练习舞步,小组比赛。是学生更加了解竹竿舞,舞步更加娴熟。在小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集体主义精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