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256406

第5课《七律长征》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53次 大小:16076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5课,七律长征,课时,练习题,答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5课《七律长征》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一、基础训练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句诗运用的修辞手法是( )(多选) A.比喻 B.拟人 C.夸张 2.下面诗句中的“尽”与“三军过后尽开颜”中的“尽”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B.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C.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D.不论平地与山尖,无限风光尽被占 3.对联要求对偶工整,平仄协调。请你结合课文内容,选出下联。(填序号) 上联:腾跃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 下联:( ) A.巧取金沙夺泸定,万水等闲 B.盘遐四海遨碧波,笑看苍穹 4.对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红军/不怕/远征/难 B.乌蒙/磅礴/走/泥丸 C.金沙水/拍云/崖暖 D.大渡/桥横/铁索/寒 5.给下面的词语选择恰当的解释,三军指(  ) A.前军、中军、后军。 B.陆军、海军、空军。 C.对军队的统称。特指中国工农红军。 6.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对的画“√”,错的画“×”。 (1)这首诗属于七言律诗。_____ (2)在结构上起到了总领全文作用的诗句是前两句。_____ (3)“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这两句诗只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方法。_____ (4)诗歌采用了点面结合的手法,首联是对“面”的概括描写,颔联、颈联、尾联是对“点”的详细描写。_____ (5)“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后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_____ (6)“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一联写的是水,表现的是红军对水的征服。所对应的历史事件是红军巧渡金沙江和飞夺泸定桥。_____ 7.“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 为什么 _____ _____ 8.用下列加点字造句。 万水千山只等闲。 万水千山:_____ _ _____ 二、阅读理解 巧渡金沙江 金沙江位于长江的上游。它穿行在川滇(diān)边界的深山峡谷间,江面宽阔,水急浪大。如果红军过不去,就会被敌人压进深山峡谷,招致全军覆灭的危险。当红军大队人马向金沙江挺进时,蒋介石如梦初醒,认定红军的目标既不是贵阳,也不是昆明,而是“必渡金沙江无疑”。1935年4月28日,蒋介石下达命令,控制渡口,毁船封江。就在红军抵达金沙江前夕,江边的敌人已将所有船只掠到北岸了。 1935年5月3日,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接受了抢夺皎平渡的任务。他们二话没说,翻山越岭、日夜兼程走了180里路,当天夜晚就来到了金沙江边。在渡口,他们幸运地找到了两条船。原来这两条船是送探子来南岸探查情况的,但探子不知跑到哪里去了…… 军委干部团的同志们乘坐这两条船悄悄地渡到北岸。敌人的哨兵以为探子回未了,没有在意。军委干部团来了个突然袭击,一举消灭了一连正规军和一个保安队,控制了皎平渡两岸渡口。后来,他们又找到了5条船,动员了36名艄公。 与此同时,红一军团赶到了龙街渡口,红三军团赶到了洪门渡口,但这两个渡口都没有船只,加上江宽水急无法架桥。军委命令他们迅途转到皎平渡过江。 1935年5月3日至9日,在7天7夜的时间里,红军主力就靠这7条小船从容地过了江。担任后卫的九军团在南渡乌江以后奉军委命令一直绕圈子,忽南忽北,牵制了敌人部分兵力。1935年5月6日,他们到了云南东川与巧家县之间,并于5月9日在树节渡顺利地渡过了金沙江。两天以后,敌人的追兵才赶到南岸。可红军早已毁船封江,走得无影无踪了。 9.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1)如梦初醒: (2)日夜兼程: 10.如果红军过不了金沙江,会有什么后果 _____ _____ 11.从哪儿可以看出红军是巧渡金沙江 _____ _____ 12.这个故事表现了红军的什么品质 _____ _____ 参考答案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