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太后主持,创建新制 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公元484年,北魏帝国掀起一场反腐风暴,郡县长官因贪污被处死的有四十余人,这是因为孝文帝改革实行了什么措施?实施这一措施的原因是什么? 规定由国家发放官吏的俸禄,严惩贪污枉法者。 俸禄制 作 用 为北魏政权进行各方面的改革提供了一个比较有利的政治局面。 整 治 吏 治 禄行之后,赃满一匹者死。 --《魏书 高祖纪》 窃见州郡之民,或因年俭流移,弃卖田宅,漂居异乡,事涉数世,三长既立,始返旧墟,庐井荒毁,桑榆改植。事已历远,易生假冒。强宗豪族,肆其侵凌,……愚谓今虽桑井难复,宜更均量,……细民获资生之利,豪右靡余地之盈。 ———《魏书 李孝伯传兄子安世附传》 国家所有 农民所有 禁 禁 限 露田 男:40亩 女:20亩 桑田 男:20亩 麻田 男:10亩 女:5亩 均田令规定:15岁以上的男子授露田(不种树的田)40亩,桑田20亩;女子授露田20亩。……不宜种桑的地区,男子授麻田10亩,女子5亩。……授田者年老免课或身死,露田和麻田要归还国家,桑田为世业,可以传给后代。……奴婢授田同于平民,……地方官按官职高低,授予公田,…… ———晁福林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封建土地国有制 将国家控制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土地不得买卖,农民交纳租税并承担徭役和兵役。 均田制 影响 促进农业生产。 增加国家赋税收入。 巩固政权统治。 促进少数民族封建化。 促进民族融合。 为隋唐提供制度借鉴。 于时国家殷富,库藏盈溢,钱绢露积于廊者不可较数。 --《魏书》 均田制的局限性 1)虽然能抑制土地兼并,但没有触动地主土地私有制,所以土地占有不均状况仍然存在 2)随着人口数量的增长,人地矛盾无法避免 3)政府强制农民开荒纳税,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力 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土地制度的之不同 1.背景: 商〞是战国时,由于生产力显著提高,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孝〞由于战乱,存在大量荒地,少数民族学会汉族的农耕生活。 2.内容: 商〞废井田,开阡陌,允许土地买卖; 孝〞推行均田制,土地不得买卖。 3.实质: 商〞实质是推行土地私有制; 孝〞实质是推行土地国有制。 北魏政权怎么知道多少农民分到了土地,又怎么向他们征税、征发徭役兵役呢? 农民 宗主 北魏政府 农民 邻长里长党长 北魏政府 实行三长制 颁布与均田制相适应的新的租调制。 规定一对夫妇每年向政府缴纳粟二石,帛或布一匹。 租调制 作 用 使农民负担大为减轻,增加了政府的收入。 使农民脱离宗主,成为国家控制下的编户农民。 认识: 1.改革措施的关系: 彼此影响、相互作用 俸禄制为新制推行提供了政治保障 均田制与租调制构成北魏政权的经济基础 三长制保证了均田制的推行 2.前期改革的结果: 各项制度配合,共同作用,促进北方经济的发展,推动民族融合,稳定北魏统治,为下一阶段改革奠定基础 材料:史书记载,孝文帝与心腹大臣拓拔澄讨论迁都洛阳的问题。孝文帝表示:“今日之行,诚知不易,但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和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拓拔澄的回答是:“伊洛中区,均天下所据,辑平九服,苍生闻此,应当大庆。” 思考:迁都的原因 平城保守势力强大,不利于改革 从平城方面看 政治 经济 军事 文化 从洛阳方面看 有利于争取汉族地主的合作 气候恶劣,交通不便,生产不能满足需要 地处黄河之南,农业生产发达 易受强敌“柔然”威胁,不利于控制中原 利于控制中原,并举兵南下征服较弱的“南齐” 落后的少数民族文化 先进的汉族文化,数个朝代之都 根本原因:为了接受汉族先进文化,加强对黄河流域的控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