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266157

沪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 1.4.1有理数的加法导学案(无答案)

日期:2024-05-16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学案 查看:46次 大小:5826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科版,数学,七年级,上册,1.4.1,有理数
  • cover
1.4.1有理数的加法 学习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有理数加法的意义,掌握有理数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2.通过有理数加法的教学,体现化归的意识、数形结合和分类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和概括的思维能力. 3.在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 学习重点:有理数的加法法则,能准确地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 学习难点:异号两数相加的法则. 学习过程: 1、 创设情境: 引导学生回忆小学算术运算的学习过程,提出具体问题:在下列问题中用负数表示量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1)某人第一次前进了5米,接着按同一方向又向前进了3米; (2)某地气温第一天上升了3°C,第二天上升了-1°C; (3)某汽车先向东走4千米,再向东走-2千米。 紧接着,回答: (1)某人两次一共前进了多少米? (2)某地气温两天一共上升了多少度? (3)某汽车两次一共向东走了多少千米? 这些数中出现了负有理数,怎样进行有理数的加法运算呢?引出课题. 二、自主探究 1、(引例)借助数轴来讨论有理数的加法 (1)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那么一个人向东走4米,再向东走2米,两次共向东走了 米,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 (2)如果规定向东为正,向西为负,那么一个人向西走2米,再向西走4米,两次共向西走多少米?很明显,两次共向西走了 米。 这个问题用算式表示就是: 如图所示: (3)如果向西走2米,再向东走4米, 那么两次运动后,这个人从起点向东走了 米,写成算式就是 这个问题用数轴表示如下图所示: (4)利用数轴,求以下情况时这个人两次运动的结果: ①先向东走3米,再向西走5米,这个人从起点向( )走了( )米; ②先向东走5米,再向西走5米,这个人从起点向( )走了( )米; ③先向西走5米,再向东走5米,这个人从起点向( )走了( )米。 写出这三种情况运动结果的算式 (5)如果这个人第一秒向东(或向西)走5米,第二秒原地不动,两秒后这个人 从起点向东(或向西)运动了 米。写成算式就是 2.探究:教科书第17———18页的内容,师生归纳两个有理数相加的几种情况。 3.你能从以上几个算式中发现有理数加法的运算法则吗? 三、归纳总结: 有理数加法法则 (1)同号的两数相加,取 的符号,并把 相加。 (2)绝对值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和为 ;绝对值不相等的异号两数相加,取 的加数的符号,并用较大的绝对值 较小的绝对值. (3)一个数同0相加,仍得 。 四、新知运用: 1、自主学习教科书18页例1、19页例2(略) 2、课本P19练习 五、拓展延伸: 1、用“>”或“<”号填空: (1)如果a>0,b>0,那么a+b _____0; (2)如果a<0,b<0,那么a+b _____0; (3)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0; (4)如果a<0,b>0,|a|>|b|,那么a+b _____0. 2、分别根据下列条件,利用|a|与|b|表示a与b的和: (1)a>0,b>0; (2)a<0,b<0; (3)a>0,b<0,|a|>|b|;(4)a>0,b<0,|a|<|b|. 3、已知│a│= 8,│b│= 2; (1)当a、b同号时,求a+b的值; (2)当a、b异号时,求a+b的值。 六、小结与反思 (1)本节所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 (2)有理数的加法法则在应用时应注意的哪些问题?(确定“和”的符号,计算“和”的绝对值两件事 ) (3)本节课涉及的数学思想方法主要有哪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