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449226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8《寡人之于国》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5-10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25次 大小:468480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寡人之于国,学案
  • cover
第8课 寡人之于国也 一、实词 1.通假字 ①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_____ ②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_____ ③涂有饿莩而不知发:_____ 点拨 ①“无”通“毋”,不要。②“颁”通“斑”,花白。③“涂”通“———,道路。 2.一词多义 ①凶 ②加 ③胜 ④数 点拨 ①谷物收成不好,荒年/不吉利的事/凶恶,残暴/不幸,多指丧事/行凶作恶的人。②更/施加/放上/增加/夸大。③承受/尽/胜利/超过/优美的。④几,若干/数目、数量/命运/密/计算/屡次。 3.古今异义 ①寡人之于国也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②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③弃甲曳兵而走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④请以战喻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⑤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点拨 ①古义:古代国君对自己的谦称;今义:形影孤单的人。②古义:专指黄河。今义:泛指河流。③古义:跑,文中指逃跑。今义:指一般的行走。④古义:请允许我。今义:常用于对方。⑤古义:则,那么。今义:常用作代词,当“这”“这里”讲。 4.词类活用 ①填然鼓之:_____ ②树之以桑:_____ ③五十者可以衣帛矣:_____ ④谨庠序之教:_____ ⑤然而不王者:_____ 点拨 ①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敲起鼓。句意是:咚咚地敲着战鼓。②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句意是:(在住宅场地上)种上桑树。③名词带宾语“帛”,作动词,穿上。句意是:五十岁的人可以凭借它穿上丝织品的衣服。④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句意是: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⑤名词受副词“不”的修饰,作动词,为王,使天下百姓归顺。 二、虚词 1.或 2.以 点拨 1.有的人/有时/倘若/或许 2.用/用,凭,拿/按照/认为 三、句式 1.非我也,岁也:_____ 2.未之有也:_____ 3.可以无饥矣:_____ 点拨 1.……也,表判断。句意是:不是我,是年成啊。2.否定句,宾语前置,应为“未有之也”。句意是:没有听说过这种情况。3.“以”后省略宾语“之”。句意是:可以凭借它没有饥饿了。 四、名句积累 1.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2.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3.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4.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五、课文理解 1.孟子善用比喻,长于说理,善于雄辩,气势磅礴。你能以《寡人之于国也》为例说明吗? 点拨 孟子善用比喻说理表现在用对方熟悉的事例设喻,启发对方,使对方容易接受。梁惠王喜欢打仗,孟子就用战争作比喻,如用“五十步笑百步”比喻梁惠王“尽心”于国不比“邻国之政”好多少;用“刺人而杀之”归罪于武器的荒唐,说明害民的不是荒年而是统治者的虐政。 文章读起来气势磅礴的原因,是多用了排偶句式,如第5段中阐述“王道之始”的道理,孟子以“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三组排偶句,提出了发展生产的三种措施,以及采取这些措施后所产生的效果。连用“不可胜……也”的句式,给人以吃不完、用不尽的感觉,大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2.“五十步笑百步”说明了什么道理? 点拨 梁惠王自以为对于国家较他国国君尽心,自己的政策比邻国好,邻国之民会自动投奔他。可是,邻国之民不见少,自己的国民不见增多。因为他的目的在于增加兵源,老百姓看穿了他,又怎么会来“送死呢?”孟子以临阵脱逃为喻,“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风趣地说明,魏国的政策和邻国的相差无几,本质上讲都是虐民暴政,所以不必希望民之多于邻国。本体和喻体的贴切,使孟子的比喻充满了逻辑的力量。 3.本篇文章表现出了孟子怎样的思想与主张? 点拨 首先,孟子是反对诸侯间的无休无止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