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449228

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3 9《劝学》学案(含答案)

日期:2024-05-0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82次 大小:2805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高中,语文,人教,必修,劝学,学案
  • cover
第9课 劝 学 一、实词 1.通假字 ①以为轮:_____ ②虽有槁暴:_____ ③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 ④君子生非生异也:_____ 点拨 ①“”通“煣”,使弯曲。②“有”通“又”。③“知”通“智”,智慧。④“生”通“性”,资质,禀赋。 2.一词多义 ①明 ②绝 ③强 ④假 点拨 ①形容词,明达/名词,智慧 ②横渡,横穿/终止/隔绝/到了极点/极,非常 ③强健/强有力的弓/有余/读qiǎnɡ,竭力,勉强 ④借助,利用/宽容/借/假装 3.古今异义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②假舆马者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③蟹六跪而二螯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④金就砺则利 古义:_____ 今义:_____ 点拨 ①古义:验、检查。今义:探究并领会。②古义:借助,利用。今义:与“真”相对。③古义:蟹腿。今义:跪下。④古义:金属制的刀剑等。今义:一种贵重金属,指黄金。 4.词类活用 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_____ ②上食埃土,下饮黄泉:_____ ③假舟楫者,非能水也:_____ ④木直中绳,以为轮:_____ ⑤假舆马者,非利足也:_____ 点拨 ①名词作状语,每日。②名词作状语,向上,向下。③名词用作动词,游水。④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弯曲。⑤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走得快。 二、虚词 1.焉 2.而 3.于 4.者 5.之 点拨 1.兼词,相当于“于此”,在那里/兼词,在哪里/语气助词,可以不译/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2.连词,表转折/连词,表并列/连词,表修饰/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 3.介词,从/介词,比/介词,引出对象,可不译4.特指代词,表……的人或物/助词,表停顿,不译/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 5.代词,它/助词,不译/凑足音节,不译 三、句式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_____ 2.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_____ 3.冰,水为之,而寒于水:_____ 4.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_____ 5.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_____ 点拨 1.非……也,表示否定判断。2.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3.“寒于水”即“于水寒”,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4.介宾短语作状语后置。5.定语后置。 四、名句积累 1.木直中绳,以为轮,其曲中规。虽有槁暴,不复挺者,使之然也。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3.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4.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五、课文理解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阐述这个观点的? 点拨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学不可以已”。就是学习不可以停止,不可以放松,不可以半途而废。这一中心论点,是从学习的意义、学习的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三个方面来论述的。 2.“登高而招”“顺风而呼”“假舆马”“假舟楫”这四个比喻为什么要强调“臂非加长”“声非加疾”“非利足”“非能水”? 点拨 这就强调了“见者远”“闻者彰”“致千里”“绝江河”这些效果的取得并不是因为人的本身有什么特异功能,而是因为利用了外界条件。这就与文章的推论“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丝丝相扣,有力地论证了学习的作用,学习可以弥补人的不足。 3.《劝学》的说理性很强,但作者并非正襟危坐,枯燥地论道,而是巧妙设喻,显示出“鲜”“活”的特点,你能说一下吗? 点拨———鲜”,是说比喻的内容通俗明了,毫无陈腐的学究气。荀子善于发掘生活的宝藏,将深奥的道理寓于形象的生活化的比喻之中,连类比物,启迪思考,使读者很容易接受作者所说的深刻道理。如文章开始的“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