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465113

2.1.1练习使用显微镜 教学设计

日期:2024-06-26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3次 大小:88905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1.1,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2.1.1练习使用显微镜》教学设计 基本信息 课题 练习使用显微镜 课型 新授 执教者 课时 1课时 备课时间 授课时间 教材分析 显微镜是我们认识微观世界的好帮手,能熟练的操作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物象,是中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所以练习显微镜这一节在生物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初步学会显微镜观察的方法和技能,激发探究的兴趣;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规范操作的方法步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认识微观生物世界的启蒙,落实观察法认识微观生物世界的基础。是第二节、第三节和后续学习的基础。 学情分析 学生实验能力较低,但优点是学习兴趣浓厚,对任何新鲜的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动手操作的兴致很高,所以本节课着重让学生自己阅读、自己操作、自己发现、自己总结。 教学目标 认识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学会用显微镜观察。 养成认真规范操作的习惯,爱护显微镜。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规范操作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物象。 难点 规范操作显微镜并观察到清晰的物像。 教学策略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教具 教材 ,PPT 教学过程 导入 教师:我们已经知道生物体是由细胞构成的,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的结构是否相同呢 要想辨别细胞,就得借助显微镜。在使用显微镜前,先让我们认识显微镜的结构及各部 分的功能。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激发求知欲。 问题引导,探究新知 (一)显微镜的结构和功能 1.显微镜的结构 学生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看课本彩图所示,对照桌上的显微镜认识各部分名称,并互相说出。 学生代表上台,指出并说出各部分名称。 2.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主动探索发现各结构的作用。 教师点拨,师生共同总结归纳。 教师重点介绍反光镜、物镜、目镜、粗准焦螺旋、细准焦螺旋。反光镜:有凹面和平面,凹面反射光线的能力强,平面的较弱。物镜和目镜都具有放大物像的作用,物镜上有螺丝,能安装在转换器上。粗、细准焦螺旋都具有升降镜筒的作用,粗准焦螺旋升降镜筒的幅度较细准焦螺旋大。 (二)显微镜的使用 1.要求学生认真阅读教材37-39页的文字,仔细观察图片,熟知显微镜的使用步骤。 教师:提示学生边看边思考每一步的注意事项。 2.教师强调:取镜安放、对光、调焦观察三个阶段,边讲解边演示规范操作,并解释操作原因,强调注意事项。(1)取镜安放时动作要规范。(2)对光时三转;一转转换器,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 二转遮光器,用最大光圈对准通光孔; 三转反光镜,使反射光线进入镜筒,以看到明亮的视野。(3)观察时注意“三先三后” 镜筒先下降后上升;镜头先低倍后高倍;螺旋先粗后细。 3.学生按照步骤操作,观察写有字母的玻片、动植物细胞玻片。教师巡回指导。 4.学生通过反复练习,熟练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之后,教师适时指导学生总结操作中出现的问题,思考交流教材38-39页的练习题和讨论题。学生操作练习,得出:(1)向左移动标本,物像向右移动。物像移动的方向和移动玻片标本的方向正好相反。(2)显微镜的使用步骤:取镜与安放、对光、观察、清洁收镜。(3)使用显微镜观察时,只要在下降镜筒时,就必须眼睛注视物镜与玻片标本之间的距离,以避免物镜与 玻片标本碰撞。(4)当我们通过显微镜看清标本时,光线要经过反光镜的反射,通过光圈、通光孔、标本、物镜、镜 筒、目镜,最后进入人眼。 5.师生共同归纳:(1)显微镜的放大倍数=目镜的放大倍数×物镜的放大倍数。(2)物像的移动:要把物像移至中央,物像偏向哪个方向,就向哪个方向移动玻片。(3)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细胞数目越少,细胞体积越大,视野越暗。(4)物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大;目镜越长,放大倍数越小。 三、总结收获,形成体系 通过师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