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517265

10.1 劝学 同步考点梳理 学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学案 查看:90次 大小:58433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0.1,劝学,同步,考点,梳理,学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1课 劝学 【课内知识点总结】 一、重点词语 给加点字注音: 木直中绳( zhòng ) 輮(róu) 槁暴(gǎo pù) 就砺(lì) 参省(cān xǐng) 须臾(yú) 跂(qǐ) 楫(jí) 跬步(kuǐ) 骐骥(qí jì) 驽马十驾(nú) 锲而舍之(qiè ) 金石可镂(lòu ) 螯(áo) 蛇鳝(shàn) 二、文学文化常识 1、作品简介 荀子(约前313~前238),名况,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时人尊称为“荀卿”,汉代著作因避汉宣帝刘询讳,写作“孙卿”。曾三次出任齐国稷下学官祭酒,后为楚兰陵令。韩非和李斯均是他的学生。他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代表人物,继承了孔子学说,又能扬弃其消极成分,并批判吸收各学派的思想学说,成为先秦朴素唯物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其散文说理透彻,气势雄浑,语言质朴,句法简练缜密,多排比,善譬喻。《荀子》一书共32篇,其中26篇为荀子所著,末6篇或为其门人弟子所记。 2、写作背景 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他认为,人的本性是好利恶害,如果任人顺性发展,人与人之间就会互相争夺,使社会陷入混乱;必须由圣人制定礼义,进行教化,才能使人转而为善,使社会正常安定。所以他认为人性是恶的,而善则是后天人为教育的结果;善不是性,而是“伪”。他强调学习、积累,注重创造良好的社会风气给人以潜移默化的影响。《劝学》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的。 3、了解荀子的思想主张 天道自然的思想 荀子将“天”、“天命”、“天道”自然化、客观化与规律化,见于他的《天论》一文。“列星随旋,日月递炤,四时代御,阴阳大化,风雨博施,万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养以成,不见其事而见其功,夫是之谓神;皆知其所以成,莫知其无形,夫是之谓天。 在荀子看来,天为自然,没有理性、意志、善恶好恶之心。天是自然天,而不是人格神。他把阴阳风雨等潜移默化的机能叫做神,把由此机能所组成的自然界叫做天。宇宙的生成不是神造,而是万物自身运动的结果。 “人之性恶” 荀子最主要的努力是确认人在道德修养和治理国家中的主体地位。在道德修养方面,作为前提与起点的,是荀子主张的性恶论。荀子从天人相分的立场出发,否定而人性中先验的道德根据。在他看来,所谓人性就是人的自然本性,是所谓“生之所以然者”。其自然表现为“饥而欲饱,寒而欲暖,劳而欲休”。其实质就是人天然有的抽象的自然生物本能和心理本能。 荀子认为人的这种天然的对物质生活的欲求是和道德礼仪规范相冲突的。他认为人性“生而有好利焉”、“生而有疾恶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色焉”,如果“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纷乱理而归于暴”。所以说人性是“恶”,而不是“善”。 常识梳理 1.《荀子》 《荀子》是荀子及其门人弟子所著,现存32篇。该书是中国古代儒、法、道、墨等诸子学术思想的集大成之作,由《论语》《孟子》的语录体,发展为有标题的论文,标志着古代论说文的进一步成熟。 主要内容:(1)“重人轻天”思想。《荀子》提出了“明于天人之分”的理论,认为人不能决定自然规律的存亡,天也不能决定人类的治乱、吉凶和命运。天与人各有自己的功能和作用。(2)“隆礼重法”学说。这是基于人性恶的理论基础,强调发挥“礼义”的教化作用,借以改造生来不良的人性,同时还要用刑罚制服性情顽劣之人。 作品评价:《荀子》一书的思想,作为新兴地主阶级的思想意识,在其处于进步和革命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它的礼义伦理思想对于封建基础的巩固以及封建上层建筑的建立起了积极的作用。 2.君子曰:学不可以已 古代统治者和一般贵族男子的通称;也指有道德修养的人;妻称夫或青年女子称恋人。文中应为第二义。 3.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 半步。古代跨出一脚为“跬”,跨出两脚为“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