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559359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统编版(2019)必修上册课件:第一单元 2.3 峨日朵雪峰之侧(共13张PPT)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0次 大小:90561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6
2022-2023,第一,13张,之侧,雪峰,峨日朵
  • cover
(课件网) 峨日朵雪峰之侧 昌耀 九死一生黄泉路, 我又来了: 骨瘦如柴, 昂起的——— 还是那颗讨厌的头颅。 读完这几句诗,大家一定好奇,这个九死一生的人是谁?为什么他骨瘦如柴却依然昂起头颅。这个人就是当代诗人昌耀。 一、昌耀先生简介 昌耀(1936--2000) 原名王昌耀,湖南桃源人,诗人。 1950年4月,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任宣传队员。同年,响应祖国号召,赴朝鲜参加抗美援朝。期间,推出处女作《人桥》,从此与诗歌艺术结下不解之缘。1953年,在朝鲜战场上负伤后转入河北省荣军学校读书。1954年开始发表诗作。 他的诗以张扬生命在深重困境中的亢奋见长,感悟和激情融于凝重、壮美的意象之中,将饱经沧桑的情怀、古老开阔的西部人文背景、博大的生命意识,构成协调的整体。诗人后期的诗作趋向反思静悟,语言略趋平和,有很强的知性张力,形成了宏大的诗歌个性。 写作背景 中国的 1962 年是一个渐趋冷寂和沉闷的时段。写下过早期长诗《凶年逸稿》的昌耀因为已经提前冷寂和沉闷了,所以此时此刻得以在其中掺入理智和清醒,用以观照和揣度这一时段的冷寂和沉闷:这便是他的短诗《峨日朵雪峰之侧》产生的外在机缘和直接意图。 昌耀的所有诗作都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其根本和落脚点最终都在诗歌主体本身。就这首短诗而言,他一方面在观照和揣度外在的年段(当然他自己正置身其中),另一方面,他又以此为通道走入了自己的内里世界,观照和揣度自己的心理时空。 这首诗中主要运用了哪些意象?有何作用? 《峨日朵雪峰之侧》选取了“太阳”“山海”“石砾”“深渊”“军旅”“铆钉”“巨石”“血滴”“雄鹰”“雪豹”“蜘蛛”等较为庄严、奇险的意象,有利于营造凝重而又壮美的氛围,让读者体会到在冷寂的思维中所展现的生命的张力。 借助意象,初识情感 1.起句“这是我此刻仅能征服的高度了”中的“此刻”“仅”暗示了什么? “此刻”和“仅”两个词暗示了多重意思:①这高度并非“一览众山小”的“绝顶”却是“我”尽了自己的全部努力所达到的;②这并不意味着将来(或“下一刻”)“我”不能达到新的高度,也不意味着此刻的高度微不足道,这毕竟已是一次历尽艰辛的征服;③这个判断句还暗示了“我”的目标与“我”的努力之间的差距,暗示了某种“先喘口气”的决定。 深入品读,感悟赏析 2、“朝向峨日朵之雪彷徨许久的太阳......像军旅远去的喊杀声。”试分析这一长句的艺术手法及表达效果。 “我”吃惊地看到一派壮丽的雪峰落日景象,一个宛转重叠、绵密奇崛的长句,写那太阳彷徨久之终于突然向一片山海跃入。还未见过有人把落日的张力和动势如此精练地组织在一个句子之中。长句极易写得或累赘或松散或拖沓,而这里意象的密度却显示了诗人锤炼的功力。在辉煌的视觉形象之上,诗人又叠加上一个宏大的听觉形象,滑坡的石砾引动深渊的嚣鸣,如军旅的杀声渐远而去。这一音响的叠加使落日更显壮观。滑坡的动势与落日的动势都是下坠的,与攀登者的动势正好相反。于是视听合一的效果就不单产生审美意义上的“崇高”,而且在读者的生理上引发一种紧张。那一片“引力无穷的山海”事实上也在竭力使“我”下坠。千军万马般的厮杀声响在“我”身旁向深渊“自上而下”地远去时,“我”在这个高度上的坚持就决非易事。 3、“我的指关节铆钉一样揳入巨石的罅隙。血滴,从撕裂的千层掌鞋底渗出。”这两句诗意在告诉读者什么? 这两句诗立即由上文“我”眼中的壮观景象转入自身状态的描述:手指插入岩缝,血滴渗出鞋底,也就是说,日落和滑坡都不是悠闲者赞叹或观赏的对象,而是此时此地贴身绝壁的登山勇士的生命体验。 诗人突然给出一个“特写镜头”:一只小小的蜘蛛在岩壁上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