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经》二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诵读古诗文,增加语言积累,陶冶情操,提高文化品位。 2.掌握诵读的技巧,理解诗歌的语句和主题。 3.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重章叠句、一咏三叹的结构。 教学重点 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正确的诵读方法,读出诗歌鲜明的节奏、优美的旋律,感受诗歌表现的情感。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中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人情美、意境美、语言美。 教学方法 以教师启发、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以诵读开路,开展活动,教师在其中推波助澜,让学生自主学习、解决问题。并配以优美的画面和音乐,使学生在轻松、开心的学习中,高效率地达到教学目标。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前准备 1.朗读诗歌,疏通字词的读音,认真思考课后练习。 2.查询有关《诗经》的知识,如作者、作品、评价性的文章。 3.查找有关表达爱情和思家之情的诗歌、故事、乐曲。 二、导语设计 提起古诗学习,大家都会感觉枯燥乏味,今天,老师首先请大家听一首邓丽君演唱的《在水一方》。(师生一起听歌)这首歌优美的旋律、深情的唱词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梦如幻的诗境里。但是你们知道吗,这首歌的歌词是台湾省著名女作家琼瑶根据《诗经》当中的一首诗改编而来的。说起《诗经》,大家在初中就有所了解。现在,老师要以小组比赛的形式来检查同学们的预习情况了。 回答问题: 1.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的名称是什么?(《诗经》) 2.它收录的是哪个时代的作品?距现在有多少年? (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3000年的历史) 3.一共收录了多少篇诗歌?(305篇) 4.这些诗歌是怎么分类的? (按内容可分为:风、雅、颂三部分。风:民歌;雅:宫廷乐歌;颂:祭祀乐歌。) 5.这些诗的作者是谁?为什么? 提示:没有明确的作者,当时并没有专业作家或诗人。 三、资料助读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歌谣,人民大众的口头创作,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一首诗中的各章往往只有几个字不同,表现了民歌的特色。 四、课文学习 1.导入《静女》 爱情是人类最真挚的情感,也是文学永恒的主题。现在的爱情大多是通过歌唱出来的,如“爱你没商量”“死了都要爱”等等。同样是爱情,在不同的时代就有着不同的表达方式,我们的先人早就用“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来表达男子对女子真挚、热烈的追求; 也用“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来表达男子对女子刻骨铭心的思念。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关于爱情的古老诗歌,就是选自《诗经》的《静女》。 2.检查学生朗读情况,纠正字音 踟蹰(chí chú) 姝 (shū) 俟 (sì) 彤(tóng)管 炜(wěi) 洵(xún) 归(kuì)荑(tí) 说怿(yì) 娈(luán) 3.教师范读,指导朗读的节奏 提示:朗读的节奏为二二式,咬准字音。例如: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踟蹰。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4.分组读、个人读、全班齐读。 5.学生每四人组成一个小组,自由朗读课文,任选两个任务完成: (1)这首诗歌叙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可以分为几层? (2)从朗读中你发现这首诗歌的特点是什么? (3)读了这首诗歌你想到了什么?可以是一个故事或一首歌或一幅画或一首相近的诗等等。 (4)有不懂的问题,可提出并共同探讨。 6.检查自读效果。在此基础上师生共同整理出如下要点: (1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