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574827

第26课《诗词五首》课件(共39张ppt)

日期:2024-05-1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课件 查看:35次 大小:393801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26课,诗词五首,课件,39张,ppt
  • cover
(课件网) 诗词五首 2.了解诗意,感悟诗歌意境,体会作者的情感。 1.了解与作者相关的文学常识,背诵默写诗词。 学习目标 饮酒(其五) 陶渊明 作者简介 陶渊明(约365—427),一名潜,字元亮,自号五柳先生,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人。东晋诗人。曾做过祭酒、参军一类的小官。后因仕途坎坷,又不愿“为五斗米折腰”,归隐柴桑。陶渊明现存的作品,大都写于归隐之后,有诗一百六十多首,辞赋散文等十多篇。陶渊明的诗情意真切,格调清新,简洁含蓄,富有韵味,称为“田园诗”。有《陶渊明集》。 了解背景 本诗大概作于晋安帝义熙十二三年间,是陶渊明的重要代表作。归隐之后的陶渊明常一醉方休,醉酒之后反而诗兴大发,借诗书写感慨。《饮酒》是一组五言古诗,共20首,课文选的是其中第5首。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整体感知 结庐:建造房舍。 尔:如此,这样。 悠然:闲适淡泊的样子。 山气:山间的云气。 相与:相伴。 诗歌赏析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采用设问揭开谜底:因为心情闲适,心高志远,所以居住的地方也显得偏僻安静。 “见”并非有意寻求,而是无意中看见,它把诗人的视线无意中与南山相对接的情状,不动声色,又极其传神地表现了出来。 紧承上句,写南山暮景。诗人从飞鸟晨出夕还的景象,悟出返璞归真的人生真谛。 疑难探究 怎样理解《饮酒》(其五)中“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 这两句诗写的是诗人隐居生活中悠然自得的情景,是诗人的心灵与自然的会意和亲近。诗人在东篱下悠闲地采摘菊花,不经意间南山映入眼帘,诗人的悠然恬适之情自然流露,诗人与自然的“物我合一”的美好意境自然生成。真正是妙手偶得的“绝妙好辞”,创造了浑然天成、物我合一的最高诗境。 内容主旨 《饮酒》(其五)通过对田园生活中自然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农村自然风光的优美和诗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以及诗人厌恶官场生活,决心归隐的人生追求。 春望 杜甫 文题解读 春望 题目点明了这首诗写作的时间———春天;“望”是看的意思,点明这首诗写的是在春天看到的景象。题目简洁凝练。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诗风沉郁顿挫。他的大量诗篇广泛而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由盛而衰的真实历史面貌,尤其是他的“三吏” “三别” 等一系列具有高度人民性和爱国思想的不朽篇章,达到了现实主义的高峰。他的诗因此被后人称为“诗史”,他本人也被尊为“诗圣”。 了解背景 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这时的首都长安已被抢掠一空,满目荒凉,而家人久别,存亡未卜。第二年(757年)暮春,眼前是鸟语花香、草木茂盛、生机勃勃的景象,而国家破败,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整体感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城:指长安城,当时被叛军占领。 烽火:古时边防报警的烟火。这里借指战事。 抵:值,相当。 浑:简直。 胜:能够承受,禁得起。 诗歌赏析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首联,写“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