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575289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必修下册教案:第六单元14.1促织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97次 大小:4044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2-2023,学年,高中,语文部,编版,2019
  • cover
第六单元 14.1 促织 教案 教学目标 1、鉴赏本文跌宕起伏、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和细腻逼真的心理描写,理解文章的思想内涵。 2、归纳文言现象,把握文言词句的学习规律。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掌握本课的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注意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现象,学习文言句子的正确意译。 思维发展与提升:掌握本文情节曲折离奇,波澜起伏,跌宕有姿的特点。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本文人物心理描写细腻传神,不但切合人物的处境符合情节发展逻辑,而且用语极有分寸的写法。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作者的创作构思:借前朝“治世”时的殃民故事,加以浪漫主义的幻想、虚构,来揭露“康熙盛世”的黑暗现实。 教学重难点 重点:曲折跌宕的情节、细致入微的人物心理描写。 难点:“神示佳虫”和“魂化促织”的理解和评价。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画鬼画狐高人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 提问:这副对联写的是谁?你们知道他的代表作吗? 二、写作背景 蒲松龄出生于书香世家,他早年也管想借助科举入仕,可惜屡试不第,只能以教书为生。他自幼便对民间的鬼神故事兴致浓厚,大约在二十一岁时,他开始利用业余时间创作《聊斋志异》。据说,蒲松龄曾为了搜集素材,在家门口开了一家茶馆,来喝茶的人可以用一个故事代替茶钱。借助这个方法,蒲松龄搜集了大量离奇的故事,经过整理、加工过后,他都将其收录到了《聊斋志异》中。 三、作者介绍 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清代杰出文学家,山东省淄川县(现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自幼聪慧好学,19岁应童子试,以县、府、道三考皆第一而闻名籍里,补博士弟子员。但后来却屡试不第,直至71岁时才成岁贡生。为生活所迫,他除了应同邑人宝应县知县孙蕙之请,为其做幕宾数年之外,主要是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舌耕笔耘,几近40年,直至71岁时方撤帐归家。1715(清康熙五十四年)正月病逝。 他一生怀才不遇,穷困潦倒。然坎坷的遭遇和长期艰辛的生活,使他加深了对当时政治的黑暗、科举制度的腐朽以及社会弊端的认识和了解,为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聊斋志异》创作大约始于作者二十一岁时,四十岁左右成书,后又经不断修订,增补前后达三十年之久。为了写好这部书,作者广集素材,精心整理,反复加工,毕其一生精力完成了《聊斋志异》的创作,共8卷、491篇,约40余万字。正式刊行于清乾隆三十一年(公元1766年),距作者去世已五十多年。后多家竞相翻印,国内外各种版本达30余种,著名版本有青柯亭本、铸雪斋本等,近20个国家有译本出版。全国《聊斋》出版物有100多种,以《聊斋》故事内容编写的戏剧、电影、电视剧达160多出(部)。 四、题目解说 《促织》是《聊斋》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五、文体知识 小说三要素:人物 环境 情节 六、全文分析 1、全文是以什么为线索?(促织,即“虫") 2、指名一学生讲故事,(提示:围绕标题“促织”展开复述,只简述故事梗概,不细叙具体细节,所谓梗概,包括故事发生的背景,故事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其他同学边听,边紧扣线索给每段加一个标题。 学生讲故事,最后明确:征促织———捕促织———卜促织———得促织———失促织———化促织———斗促织———进促织———议促织 3、按小说情节发展来分析,明确《促织》情节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让学生体会故事一波三折的特点。 阅读课文,编写情节提纲 情节起止段所写内容 序幕:(起因)第1段朝廷征促织 开端:第2段成名被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