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576793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每课知识重点 素材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素材 查看:59次 大小:62758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
  • cover
部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每课知识重点 单元分析 单元主题 处处留心皆学问———连续观察”是本单元的人文主题,阅读训练要素是“体会文章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表达训练要素是“进行连续观察,学写观察日记”。本单元围绕“连续观察”这一主题,编排了三篇课文,分别是《古诗三首》描绘了从不同角度观察到的景物;《爬山虎的脚》和《蟋蟀的住宅》分别以日常生活中的植物和动物为观察对象,描写了事物的特点和变化,展现了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这个单元还编排了与专题相关的“阅读衔接”“资料袋”,以“爱护眼睛,保护视力”为主题的口语交际,以“写观察日记”为主题的习作以及语文园地。所有语文活动有机的整合在一起,对于综合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有利的。 阅读要素 《爬山虎的脚》以准确形象的语言,描写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细微变化,以及爬山虎向上攀爬的过程。《蟋蟀的住宅》以准确生动的表达,再现了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两篇课文都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准确生动的表达,感受作者连续细致的观察。“交流平台”则梳理、总结了观察的方法,鼓励学生进行迁移运用。 此外,本单元还编排了与主题相关的“资料袋”和“阅读链接”。“资料袋”帮助学生养成连续观察并进行记录的习惯,“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了解观察日记的内容和写法。无论是《爬山虎的脚》后面的“资料袋”,还是单元习作,都在强调观察记录的方法,一是表格形式,二是图文结合。 教学内容 古诗三首 教材分析: 本课的三首古诗都是描绘景物的。其中,《暮江吟》抒发了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题西林壁》和《雪梅》则在描写景物之余寄寓了一定的道理。 《暮江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浅白的语言,描绘出他观察到的美妙景色。诗的大意是:红日西沉,余晖铺酒在江面上,使得江水受光处呈现出红色,未受光处呈现出青绿色。九月初三的夜晚,多么叫人喜爱啊!那露珠像珍珠一样闪烁发光,月亮如同一张弯弓挂在空中。诗的前两句写日暮时分,夕阳与江水相映成趣,“一道”与“铺”写出夕阳余晖是酒满江面的,而“瑟瑟”和“红”的颜色对比,能让人产生丰富的想象。后两句以“九月初三夜”作为过渡,将时间从傍晚引至入夜后,“可怜”是诗人脱口而出的真情称赞,“露似真珠”“月似弓”两处比喻的使用,更生动地描绘出了景色的美妙。诗人从黄昏时分起,一直游赏到夜间,面对自然美景,吟成了这首格调清新的诗歌,充分表达了他对眼前景色的喜爱之情。 《题西林壁》是宋代诗人苏轼题写在庐山西林寺墙上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他遍游庐山之后的题咏。诗的大意是:从正面看,山岭连绵起伏;从侧面看,山峰巍峨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会呈现出各种不同的样子。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貌,是因为我正身处庐山之中。诗的前两句写游山所见,说明随着观察点的变化,山呈现出的景象也各不相同,“岭”“峰”具体描绘出山的形态,“各不同”则给读者留下更多想象的空间。后两句为游山所感,“真面目”是指庐山的全貌,“不识”是因为“身在此山中”,看到的只是山的局部而非整体。全诗道出了一个朴素而又重要的道理:当人没有跳出局部从整体观察时,就很难认清事物的真相与全貌。 《雪梅》是宋代诗人卢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用妙趣横生的语言描写了他眼中的梅和雪。诗的大意是:梅和雪都认为自己占尽春色,谁也不肯服输。这可愁坏了文人墨客,难以评议二者的高下。其实,梅在晶莹洁白上应是比雪差三分的,而雪却又输给梅所带的一段清香。诗的前两句展现了一幅“梅雪争春图”,通过“争”“未肯降”这种拟人化的表达,使梅和雪的形象生动起来。梅雪争春,让诗人们费尽心思,一个“费”字准确地说明了二者的难分高下。后两句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