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学设计 课题:欣赏《月光下的凤尾竹》 科目:音乐 教学对象:四年级 课时: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月光下的凤尾竹》由著名作曲家施光南所作,原是一首节奏舒缓、优美缠绵、富有傣族风情的歌曲,用葫芦丝独奏形式演绎此歌,使旋律之美更加得到张显,民族特色也越发浓郁。在演奏中,滑音技巧的频繁运用使乐曲更圆润、更富有表现力,加上打音、吐音、叠音、波音的出现使该曲给人以柔而有力的艺术魅力,音乐以三拍子的节奏和明快、跳跃、舒缓的旋律再次表现了该曲的魅力。 二、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了解傣族, 认识葫芦丝,能跟着音乐哼唱旋律,感受每段旋律的不同的情绪。过程与方法:在欣赏的过程中,听、唱、看、演,学习探究,积极参与音乐活动。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傣族音乐的精彩,热爱祖国的优秀音乐文化,拥有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及难点 重点:在分段欣赏时,能跟着音乐哼唱出每一段的旋律,并能说出每一段旋律的情绪。难点:学生能自主的听辩每段音乐的情绪并能做出不同的律动。 四、教学过程 活动环节 活动过程 设计意图 (一)激趣导入 (西双版纳风光)1、提问:同学们,视频中播放的是哪里的风光?(介绍傣族)西双版纳位于云南,那里聚居着很多少数名族,傣族就是那的主体民族。傣族视孔雀、大象为吉祥物,民间故事丰富多彩,傣族人民喜欢依水而居,爱洁净、常沐浴、妇女爱洗发,故有“水的民族”的美称。 2、师:那今天老师就请同学们一起来欣赏一首傣族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 了解傣族文化风情,渲染课堂气氛,从而引出课题。 (二)初听全曲 完整播放乐曲《月光下的凤尾竹》1、随音乐律动。2、提问:仔细聆听乐曲,猜一猜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音色是怎样的?介绍葫芦丝:上半部分是葫芦,下半部分是三根竹管,音色轻、柔、飘。葫芦丝又称葫芦箫,它的起源可追溯到先秦时代,在民间还流传着一个动人的传说呢:传说在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小伙子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精神感动了佛祖,佛祖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伙子。小伙子捧起金葫芦,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年轻人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教师吹奏葫芦丝的滑音提问:装饰音使乐曲更加怎样? 初步感受乐曲,了解葫芦丝,认识葫芦丝的音色及技巧。了解民族乐器。 (三)分段欣赏 A部分1、老师用葫芦丝吹奏此段提问:这段旋律给你带来什么感受呢?(优美)唱一唱此段旋律听一听歌曲《月光下的凤尾竹》,加入歌词唱一唱。B部分播放第二段旋律提问:这一段的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播放孔雀舞视频 模仿孔雀舞,跟着音乐跳一跳C部分1、播放第三段旋律提问:这一段给你怎样的感受?(舒展、悠长)2、加入节奏拍一拍、体会三拍子提问:你觉得可以用怎样的节奏来拍一拍呢?尾声1、播放第四段旋律提问:(1)这一段旋律给你怎样的感受(抒情)(2)你们听出来这个乐段是有几句组成的?(3)每一句有什么特点?作曲手法:同头换尾2、唱一唱第四段旋律 分段感受乐曲,用唱歌、跳舞、声势律动等各种方式,更加形象、直观地感受乐曲。学生积极参与音乐活动,学习探究。 (四)完整欣赏 完整播放乐曲师:下面我们分成三大组,每一组跟着音乐加入不同的活动(唱、跳、拍),最后尾声一起哼唱旋律。 在分段欣赏后,学生分组演绎乐曲,提高合作意识,更全面地感知乐曲。 (五)拓展欣赏 播放葫芦丝乐曲《彩云之南》 巩固了解葫芦丝,更深入地了解少数民族。 (六)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我们的祖国是一个拥有五十六个民族的大国,每一个民族都有它自己的优秀音乐文化,同学们课后可以多搜集一些你们喜爱的少数民族的乐曲,下节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