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3696937

冀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4.3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教案

日期:2024-12-05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62次 大小:460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教版,生物,七年级,上册,1.4.3,线形
  • cover
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教学目标】 1.概述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 2.概述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3.举例说明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4.通过观察蚯蚓的实验,提高实施科学观察的能力。 5.通过同一类群多种动物的比较,提升归纳、概括的能力。 6.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养成倾听和思考的习惯。 7.认同生物的形态结构与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8.通过蛔虫的生活史的学习,关注个人卫生,关注蛔虫病的预防。 9.通过对实验动物的爱护,对学生进行保护动物的情感教育。 【教学重难点】 1.线形动物、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 2.线形动物、环节动物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备注 一、新课导入(2分钟) 出示蛔虫和蚯蚓的图片。提问:这两幅图片中的动物同学们认识吗?它们是不是属于相同的动物类群? 观察、思考、作出假设。 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二、新课教学(6分钟) 如何才能获得支持假设的证据呢?(通过科学的观察和比较)1.任务一:观察蛔虫的外部形态。观察教材中蛔虫结构示意图。提问:(1)蛔虫寄生在人类的小肠中,你能找到或推测出它们的其他特征吗?如内部结构或者生理功能特征。(2)它的形态结构特征与适应寄生生活有何关系? 观察、填写表格;思考、分析、交流、讨论,完成讨论题。 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通过科学的观察,获得知识,寻找支持假设的证据。学生的亲身经历,一定程度上重现了科学知识的形成过程,比较符合学生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和概念的形成过程。合理的编写和使用学案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也可以利用浸制标本和模型。教师应注意对学生的启发和引导,还应关注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和准确。 (15分钟) 问题引入:刚才辨识出蚯蚓图片的同学可真不少!大家对蚯蚓了解多少呢?下面通过实验来进一步观察蚯蚓。2.任务二:实验――观察蚯蚓。要求:按照教材中的要求进行观察。(1)步骤一: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提示:如何根据外形特点区分蚯蚓的前、后端,背、腹面?(2)步骤二:将蚯蚓放在糙纸上,观察它的运动,注意其身体粗细及长短的变化。提示:蚯蚓运动――蠕动,是哪些结构相互配合完成?(3)步骤三:用手触摸蚯蚓,感觉它体表的黏液。注意:在观察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它保持湿润。(4)思考:蚯蚓体表干燥会窒息死亡,如果将蚯蚓完全浸没在水中,会如何呢?提问:蚯蚓生活在土壤中,你能找到或推测出它的其他特征吗?如内部结构或者生理功能特征。通过思考与讨论,回答讨论题。通过以上的观察、比较与分析,思考蛔虫和蚯蚓是不是属于同一动物类群? 观察、填写表格;思考、分析、判断、推测、交流、讨论,完成讨论题。 通过问题转承,激发新的兴趣点,从已知引入未知。通过实验,对活体蚯蚓进行多感官参与的观察,丰富了观察的手段。通过生物外部形态与环境相适应的分析,进而引出与环境相适应的内部结构与生理功能特征的推测,多层面强化“生物适应环境”的概念。通过科学的观察、比较等过程,得出蛔虫与蚯蚓不属于相同动物类群的结论。 这个阶段的组织教学比较有挑战性,教师应把握始终以任务引领、问题引导,突出教师的主导作用。 (5分钟) 3.任务三:“寻找小伙伴”。给出钩虫、线虫和沙蚕、蛭的图片,根据这些动物的外形特征,区分哪些是蛔虫的小伙伴,哪些是蚯蚓的小伙伴,并要求说明进行区分的依据。提示:及时进行记录。 观察并分析进行区分的最明显特征,归类、记录。 观察、区分不同类群的生物时,更多动物的加入,既呈现了生物的多样性,又延续了通过观察和比较,寻找支撑证据的意图,并为之后生物分类的内容进行铺垫。 (5分钟) 4.任务四: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