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8课山外有山 一、教材分析 本课属于美术课程的“造型●表现”学习领域,这一学习领域主要让学生能运用线条、形状、色彩、肌理和空间等造型元素,以描绘和立体造型等方法,选择合适的工具、媒 材,来记录和表现所见所闻、所感所想,发展美术构思与创作的能力,表达思想与情感。 教材中的教学目标为:感受山川的美,用水墨形式表现远近不同的山。重点在于用恰当的表现形式展现自己喜欢的山。关于本课《山外有山》,古今中外的文人面对山水会产生超然物外的感情,因为他们心中对山水有着一种信念。 如:“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是李白游山的观感,也是他和山的契合交融达到了更高意境,借以保持自身人格的独立完善的体现。山无言, 却有境。 二、学情分析 小学中段的学生随着年龄和经验的增长,思维形式由具体形象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心理活动的随意性和自觉性也在增强,他们力求表现更真实、更深刻的作品,表现能力有所加强。能运用一些造型方式,表现自己所观察到的对象,有的学生能对材料进行进步的拓展, 寻求技法和表现方法的创新,也有的学生“眼高手低”,缺乏信心。这就要求教师研读教材,重构课堂。因为这个时期,需要教师运用符合该年龄层孩子的兴趣和性格特征的方法来设计合适的作业,并且用尽可能多样化的作业形式激发孩子们的学习热忱,发掘孩子们在美术学习中不同的擅长点,比如有的孩子捏泥塑时造型能力很强,有的孩子剪纸时手非常巧等。三年级的学生具备更好的动手能力和更加迫切的表现欲望,教学内容需要更贴近学生生活,让学生有更多的体验可以与本课的课题相结合。 三、教学目标 1.欣赏与感受山的多样美,表现空灵高远的山水意境。 2.用不同材料和创作手法表达“山外有山”的浓淡虚实与意境。 3.感受山川的高远与深远,体会“山外有山”这种博大的意境美。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感受与体悟不同造型的山带来的不同美感。 难点:用自己喜欢的表现形式表达山势位置、表现山的意境美。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准备 1.教具:课件、微课视频、示范材料和所需工具等。 2.学具:自己喜欢的创作材料,如纸工材料,圆面、水彩工具等。 七、教学过程 (一) 导入揭题(预计用时5分钟) 1.教师活动:请学生说说,去过的名山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山 是什么特点让你难忘 2.学生活动:用形容词来描述最喜欢的山。 3.教师活动:自古山水寄托着文人的梦,带给我们关于自然之美、关于生命之美的感悟。就让我们一起去看看,我国有哪些比较特别的名山吧! 4.学生活动:欣赏4张各具特点的名山图片后,结合木桃区的山水风光,说说山势特点和感受。 5.教师活动:小结:“我们知道文人墨客也钟情于山的路杯和博大,欣赏了如此壮美的名山后,你知道哪些关于山的诗句吗 请回忆一下自己学过的古诗。” 【设计意图】在视频欣赏、图片感受之后谈感受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在看名山、说名山之后,让学生对各种山的特点有了大致的了解。关于山的古诗可以让学生看到不同文人所理解的山的美。 (二)人文探究(预计用时7分钟) 1.师生活动:师生探讨关于山之“壮美”或“秀丽”所表达的一种博大和谦虚的情怀;共同分析用怎样的材料和表现手法表达更为贴切。 2.教师活动: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同时鼓励学生对难点提出疑问,共同解决问题。 3.教师活动:山的气质不仅滋养了文学艺术的创作,也营造出绘画作品的意境。那么我们应怎样来表达“山外有山”的意境与情怀呢 4.师生活动:共同回顾微课中各种表达“山外有山”意境所使用的材料和表现方法,启发学生寻找更好的创意和表现方式。在“方法二”水墨绘画中可着重探讨李可染的作品中 虚实远近的变化。 【设计意图】由于各种形态的山川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