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大气热力环流 第3章 第3节 课标解读 【课标呈现】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课标解读】 1.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通过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P.79 核心素养 【课标呈现】 运用示意图等,说明大气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区域认知】结合实际图文材料,认识不同地区的热力差异和大气运动差异,认知生活中常见的热力环流类型。 【综合思维】能联系实际观察海陆风、山谷风、城市热岛效应等现象,并会用相关知识解释。 【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人地协调观】通过对城市风、海陆风等内容的学习,进一步激发探究热情,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 P.79 思考: 1. 想一想,孔明灯能平稳升空的原因是什么? P.79 孔明灯加热后,灯内的空气温度升高,气体受热膨胀,密度减小,能产生向上的浮力,让孔明灯向上飞行。 热气球是指用热空气作为浮升气体的气球。 相传热气球的原型由三国时期诸葛亮所发明。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诸葛亮算准风向,制成能在空中飘浮的纸灯笼,附上求救信息,后来终于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P1 P2 P3 比较P1、P2、P3三个高度的气压值大小 P1>P2>P3 一、大气热力环流的形成 规律1:海拔升高,气压减小 1100hpa 1000hpa 900hpa 2.等压面: 气压值相等的点,组合而成的面。 1.气压: 单位面积上,空气柱的重量。 假设: 地面受热均匀,则形成的等压面如下: ①等压面为一个个水平面。 ②等压线:气压值相等的点的连线。 ③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向上弯曲: 凸高为高(凸向高处,为高压) 向下弯曲: 凹低为低(凹向低处,为低压) 规律2:“高凸低凹” 高气压向高处凸,低气压向低处凹 规律3: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 空气密度越大,气压值越大,称为高压; 密度越小,气压值越小,称为低压 地面 B 低压 1500m C 高压 E 低压 上空 F 高压 A 高压 D 低压 冷却收缩下沉 受热膨胀上升 高压 低压 低压 高压 等压线 等压面 水平面 1.等压线: 同一高度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 2.等压面: 空间上,气压相等的点连成的面。 3.水平面: 海拔(绝对高度)相等的点,连成的面。 注意区分:等压线与等压面的区别 A B C 近地面 高 空 1010hPa 800hPa 600hPa 假设:地表性质均一,A、B、C三地受热均匀 结论:1、同一水平面气压没有差异。 2、等压面平直。 A B C 近地面 高 空 热 冷 冷 高气压 低气压 高气压 高气压 低气压 低气压 地表冷热不均 热力环流 在地表冷热不均的情况下。 同一高度(水平面)上,空气由高压区向低压区运动。 在地表冷热不均的情况下, 原先的等压面还能保持水平分布吗 如果不能,尝试着画出此时近地面和高空的等压面。 地面 高空 A B C b1 b2 a1 a2 c1 c2 h1 h2 高 高 高 低 低 低 热 冷 冷 规律 2:“高凸低凹”,高气压向高处凸,低气压向低处凹。 600hPa 800hPa 1010hPa 1.大气运动: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造成不同地区气温不同,并导致水平方向上各地间的气压差异,引起大气运动。(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就是风。) 2.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太阳辐射能。 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太阳辐射在地球表面的差异分布。 3.影响太阳辐射的因素(6个) 纬度: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太阳辐射强;反之,则弱。 海拔: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少,太阳辐射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