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72542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

日期:2024-06-12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课件 查看:27次 大小:38697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课件
  • cover
课件25张PPT。铁板铜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 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辛弃疾,原字坦夫,后改字幼安,中年后别号稼轩居士,宋济南历城(今山东济南)人。 第一期(1140-1162)沦陷及起义期 第二期(1162—1181)南渡初期 第三期(1181—1203)闲居带湖、瓢泉时期 第四期(1203—1207) 晚年再起,参与北伐时期 1.主观感情的浓烈; 2.内容的扩大、题材的拓宽:“无意不可入,无事不可言。” 3.语言技巧的开拓。 有时过分散文化 议论太多 掉书袋稼轩词的缺点 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 。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由于南宋小朝廷腐败无能,准备不足,金兵趁机大举南侵,兵分两路,一路下建康,陷临安,猛追高宗,直捣福建。史实  另一路从湖北进军江西,紧追隆祐太后,隆祐由南昌仓猝南逃,直到赣州才得到喘息机会。当时,赣西一带遭受金兵的侵扰,人民的损失极其惨重。造口一名皂口,在江西万安县西南六十里。郁孤台在赣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郁然,孤起平地数丈”得名。清江即赣江。章、贡二水抱赣州城而流 ,至郁孤台下汇为赣江北流,经造口、万安、太和、吉州、隆兴府,入鄱阳湖注入长江。  本篇是宋孝宗淳熙三年(1176)作者在赣州任江西提点刑狱(主管司法与监察并兼管农桑)时所写。背景建炎三年,西路金兵穷追隆祐,东路金兵则渡江陷建康、临安,高宗被迫浮舟海上。此诚南宋政权出存亡危急之秋。故当作者身临造口,怀想隆祐被追至此,“因此感兴 ”,题词于壁。 上片即先写登临郁孤台时,俯看清江之水,回想起了史事; 继写遥望故都汴京而不可见,惟见无数青山而已。故国之思,中原陆沉之恨。“中间多少行人泪 。”行人泪三字,直点造口当年事。词人身临隆祐太后被追之地,痛感建炎国脉如缕之危,愤金兵之猖狂,羞国耻之未雪,乃将满怀之悲愤,化为此悲凉之句。在词人之心魂中,此一江流水,竟为行人流不尽之伤心泪。 无疑此一江行人泪中,也有词人之悲泪呵! 长安指汴京。词人因回想隆祐被追而念及神州陆沉,独立造口仰望汴京。 抬望眼,遥望长安。然而,可惜有无数青山重重遮拦。 暗用李勉登郁孤台望阙之故事,却写出自己之满怀忠愤。“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 。” 赣江北流,此言东流,词人写胸怀,正不必拘泥。 无数青山虽可遮住长安,但终究遮不住一江之水向东流。 周济《宋四家词选》云:“借水怨山。”可谓具眼。 无数青山,词人既叹其遮住长安,更道出其遮不住东流,则其所喻当指敌人。在词人潜伏意识中,当并指投降派。 东流去三字尤可体味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江河行地与日月经天同为“天行健”之体现,故“君子以自强不息”。 君子应该刚强劲健, 即使颠沛流离,也不屈不挠。“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江晚山深,暮色苍茫,无异为词人沉郁苦闷之孤怀写照,而暗应合上阕开头之郁孤台意象。 正愁余,语本《楚辞·九歌·湘夫人 》:“目眇眇兮愁予。” 更哪堪闻乱山深处鹧鸪声声 :“行不得也哥哥”。“鹧鸪飞必南向,其志怀南,不徂北也。”(《禽经》) 白居易《山鹧鸪》:“啼到晓,唯能愁北人,南人惯闻如不闻 。”结笔写出一怀愁苦则可断言。而此一怀愁苦,实朝廷一味妥协,中原久未光复有以致之,亦可断言。 结句悲凉无已。 结尾两句,只是通过眼前哀景的描述,烘托作者此时对国事的殷忧。  作者路过皂口,见景生情,由郁孤台下的江水联想到当年逃难人民的血泪,想到沦陷的中原,禁不住产生了江山易主却无法收复的悲痛。 这首词含蓄地表达了作者对南宋统治集团屈辱求和这一错误政策的不满,抒写了他关心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此首书江西造口壁,不假雕绘,自抒悲愤。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