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泰戈尔曾经说:“生命是永恒不断的创造,因为在它内部蕴含着过剩的精力,它不断流溢,越出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它不停地追求,以形形色色的自我表现的形式表现出来。” 什么是“创造”呢? 创造宣言 (近代)陶行知 “宣言”是一种演讲辞。 既是演讲,那它一定具备演讲稿的特点: 文词优美、感情充沛、 说理生动、鼓动性强。 解题 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样一种文体? 他演讲的目的又是什么呢? 陶行知(1891—1946),安徽省徽州歙县人,祖籍绍兴。中国人民教育家、思想家,伟大的民主主义战士,爱国者,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 走近作者 他早年留学美国,归国后,终身致力于中国教育的改造,探索中国人民教育的新路,教育思想和实践经验都十分丰富。他在实践中创立的以“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社会即学校”为中心的教育理论,是我国教育思想史上的一座丰碑。 本文写于1943年,陶行知先生否定了“不能创造”的种种错误看法,提出了“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的观点。激励每一个人时时、处处要去创造。 写作背景 字词积累 中伤 遁词 懦夫 豢养 灌溉 繁殖 鲁钝 zhòng dùn nuò huàn zhí gài dùn 【中伤】诬陷或恶意造谣,旨在毁坏人的名誉。 【遁词】指理屈词穷或不愿吐露真意时,用来 支吾搪塞的话。 【鲁钝】愚笨迟钝。 【懦夫】软弱无所作为的人。 【豢养】喂养。 【自暴自弃】自己瞧不起自己,甘于落后或堕落。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陷入绝境,没有出路。 【山穷水尽】意为山和水都到了尽头,借以比喻无路可走陷入绝境。 【画龙点睛】比喻写文章或讲话时,在关键处用几句话点明实质,使内容生动有力。 议论文 论据类型:事实论据 理论论据 常用论证方法: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类比论证 议论类型:立论、驳论 驳论方法:驳论点、驳论据、驳论证 议论文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 阅读课文,给文章分层,概括大意。 第一部分:(1—3)以宗教家、美术家与教育者对比,引出议论的话题,间接否定无自信的崇拜,肯定创造的重要性。 整体感知 第二部分:(4—10)列举了五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逐一反驳,指出“处处”“天”“人人”皆可创造。 第三部分:引用罗丹的话发出创造宣言,进一步正面阐明“人人能创造”的观点,提出创造宣言:“只要有一滴汗,一滴血,一滴热情,便是创造之神所爱住的行宫,就能开创造之花,结创造之果,繁殖创造之森林。”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 作者是怎样明确“创造”的实质的?请结合第一部分做简要说明。 细读感悟 作者借美术家罗丹创造自己崇拜的石像,明确创造的实质就是“创造出自己的崇拜者”,并以教育者要创造出真善美的活人,创造值得自己崇拜或互相崇拜的人为例说明“创造”的实质。 思想者 阅读第二部分,思考: 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细读感悟 【驳论文】该类文章一般先指出对方错误的实质,或直接批驳(驳论点),或间接批驳(驳论据、驳论证);继而,针锋相对地提出自己的观点并加以论证。 作者在第二部分中批驳了哪几种“不能创造”的错误观点? 环境太平凡; 生活太单调; 年纪太小; 太无能; 山穷水尽,走投无路, 陷入绝境,等死而已。 客观因素 主观因素 作者是怎样进行批驳的?这样批驳有什么好处?最终得出了什么结论? 作者主要运用了典型事例与结合名言警句讲道理来进行反驳。列举的典型事例具有说服力,道理又讲得充分,澄清了人们的错误认识,自然驳倒对方观点。 八大山人(朱耷) 明末清初画家。南昌(今属江西)人。明宁王朱权后裔。明灭亡后,国毁家亡,心情悲愤,一度为僧,又当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