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象版科学(2017)一年级上册《蚂蚁》教学反思(一) 蚂蚁是最普通的一种动物,用蚂蚁进行教学,可以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动手实践活动,促进学生发展。也可以从研究探索中,体验到探究蚂蚁秘密的乐趣。 本课的重点是通过学生实验,能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和生活习性。所以在安排课程过程中,充分考虑到这一点,安排了大量的活动和实验,学生从中获益。 首先是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首先谈到的是如何捉蚂蚁,学生碰到这么小的动物,自然有自己的好的方法,教师在课堂上鼓励孩子想其他捉蚂蚁的方法,也是运用发散性思维启发孩子。其次是观察并描述蚂蚁的外形特征。只有在充分的观察基础上,才能进行描述。蚂蚁的体型很小,教师让学生先用眼睛观察,然后再用放大镜观察,这样有助于学生进行比较,从用放大镜观察过程中,体会到之间的差别,并从中获得乐趣,学习做简单的记录,学习描述观察的结果。同时,鼓励学生利用仪器进行测量比较,有助于学生养成科学的态度。 其次是通过实验描述蚂蚁的生活习性。首先,引导学生进行对不同洞穴中蚂蚁的相处情况的研究。通过研究,学生了解了原来不同洞穴的蚂蚁在一起,尤其是数量不等时,它们就会立刻咬杀起来。而把相同窝的蚂蚁放在一起,它们相遇以后,不但不打不咬,还能相互喂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也了解了蚂蚁这个非常重要生活习性。其次,引导学生研究蚂蚁的食性。这个也是蚂蚁的非常重要的习性。教师通过安排实验,让学生玩中观察、玩中发现、玩中体验学习的乐趣,从而激发学习的兴趣。特别提醒学生注意食物距离离蚂蚁要相等,这样实验才有效果,才有说服力。并培养学生认真记录的学习态度,把实验结果记录下来。接着,引导学生研究蚂蚁在下雨时的反应,当然要选择适当的时间。在这部分的最后,让同学们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合研究的问题。这是拓展性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虽然学生探究起来有一定困难,但经过教师适当指导,学生还是有收获的。 总的来说,这节课取得了预期的教学效果,学生通过实验,在探究的过程中学到了有关蚂蚁的有关知识。特别进行发散性思维训练,学生发言踊跃,课堂气氛活跃,说明学生对探究这一教学方式是认可的,应当成为今后教学的主导方向。当然,还有一些不足之处,还要进行改进和提高,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大象版科学(2017)一年级上册《蚂蚁》教学反思(二 ) 喜受小动物之情可以说是小朋友们与生俱来的,当他们发现许多可爱的小动物,往往会情不自禁地、兴致勃勃地观察起来。但对于习以为常的小蚂蚁来说,同学也许观察的兴趣不浓;对三年级的同学来说,要清楚的观察蚂蚁的外表特征也有一定的难度。蚂蚁的身体小,到处乱爬是同学难以观察的主要原因。教学内容就是随着同学观察蚂蚁需要解决的一个个问题的提出而展开,同学带着“蚂蚁的身体到底是怎样的”这一观察任务,在不改进观察方法,解决观察过程中发生的问题,从而达到观察的目的。 一、氛围轻松,丰富资料———张扬同学个性。 在整个探究学习中,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的组织形式贯穿始终。同学的自主学习一直与合作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探究观察小蚂蚁的方法中,同学围绕解决初次观察中生成的问题,让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充沛地、自主地展开讨论和交流。从现场来看,同学在自由、轻松的学习氛围中,在老师的激励评价之中,讨论非常热烈,许多同学都自信地举起了小手。从他们的汇报来看,他们的确设计出了许许多多观察蚂蚁的方法。据统计,最多的一个小组想出八种观察方法,有的方法真有一定的发明性,这是我原先所没有想到的。这样的学习方法,不只使同学经历了科学探究的过程,而且也使同学得到了良好的情绪和情感体验。在同学不时改进观察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