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3847177

24.月迹 教案(表格式)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98次 大小:2597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4.月迹,教案,格式
  • cover
课题 24 月迹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袅、嫦”等6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悄、累”。 2.默读课文,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重点难点 重点:能说出月亮的足迹出现在哪里。 难点:能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课型 略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通案 一、导入 1.师:同学们,谁能来说说与月亮有关的诗句: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 这首诗是孩子们眼中的月,“白玉盘”、“瑶台镜”多么形象的比喻呀。从中可以看出,在孩子们的眼中,月是多么美好。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著名作家贾平凹为我们营造的澄澈透明的童心世界,一起去寻找美好的月迹。(板书:月迹/贾平凹) 2.作者资料:贾平凹(wā),陕西丹凤人,在陕西农村长大,父母为他取名平娃,“娃娃”的“娃”,他长大后就用陕西方言中的“凹”来代替了“娃”。当代作家。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曾获鲁迅文学奖、茅盾文学奖。主要作品:著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等。长篇小说《废都》《浮躁》《秦腔》等,中短篇小说《天狗》《故里》等。 3.解题。 题中“月迹”的“迹”是什么意思?(踪迹、足迹)谁在寻月迹?他们在哪儿找到了月亮的踪迹?赶快跟着老师来读课文吧。 新授 (一)检查预习,指导字词 1.我会读,师指名识字读词语,共同纠错。 悄没声儿 累累的骨朵 袅袅 嫦娥 嫉妒 瓷花盆儿 2.我会辨,说出词义相同字音不同。 嫉妒 忌妒 3.我会认,小组接龙读,读准字音。 悄 累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月亮在哪些地方留下了它的踪迹? 2.学生边读边圈画相关词句,全班交流。 预设: (1)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 (2)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找到了。 (3)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 师归纳:出现在竹窗帘儿和穿衣镜上的月影是在中堂看到的;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锨刃儿上的月影是在院子里找到的;水里、眼睛里的月亮是在小河边发现的。(板书:中堂———院里———河边) (三)体会作者细腻的感受和动人的描写。 1.学生自主读课文,圈画出文中觉得有趣的语句,说一说这些语句让你想象到怎样的画面,有什么感受?组内交流,小组代表汇报。 预设: (1)我喜欢第二自然段,当我读到“月亮款款的悄没声儿地溜进来爬竹帘格儿”的过程时,我好像看到了月亮像一个淘气的孩子,蹑手蹑脚地走进来;又让人觉得月亮像一位美丽绝伦的少女迈着轻盈的步子缓缓走来。一个“爬”字表明月亮一点点升起,越过一个个横格,就像是长了腿会爬一样,真是太有趣了。 (2)我觉得第三自然段有趣,“满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亮的”,这让我想到了李白的诗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的画面。还有“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作者用了大量的叠词,充满了童趣,读起来也琅琅上口。 (3)我喜欢描写的河边的月亮,“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沙子和月光本来都是静止的,但是作者却用了动词“漫”“闪”,让我们感觉到了一种动态的美感。我好像看到了作者和他的小伙伴儿们在皎洁的明月下,光着脚踩在细软的沙滩上玩耍的情景。 师点拨:月亮溜进中堂出现在穿衣镜上,随着它的足迹孩子们又寻到院子里、小河边,作者生动形象的动态描写让我们感受到了月亮的顽皮可爱;满院子白光,玉玉的、银银的,又让我们感受到了它的恬静柔美。同学们,再来有感情的朗读下这些有趣的内容吧。 2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