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小百科32-地表形态的塑造 概念辨析 一、地质作用、地壳运动、地质构造、构造地貌 1.地质作用是引起地壳表面形态的力量,按其能量来源可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2.地壳运动主要是指地球内部动力作用所引起的各种地壳运动和变化,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分为水平运动和升降运动两种。 3.地质构造是地壳运动的“足迹”,是由地壳运动引起的岩石(或岩层)的变形和错位,它包括两种最主要的基本构造类型———褶皱和断层。 4.构造地貌是地质构造在地表的形态和地貌特征,例如背斜成岭、向斜成谷、断崖、块状山地等。 二、海岭与海沟 1.海岭是板块张裂形成的,形成在生长边界,由于洋壳张裂,岩浆涌出地表,遇到冰冷海水,向两侧迅速冷凝,形成海岭。 2.海沟是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形成在消亡边界,由于板块碰撞挤压,在交界处形成岛弧,在海岸上形成海岸山脉,在洋壳物质流失区域形成海沟。 三、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 1.风化作用是指在流水、风、温差、生物等的作用下,岩石崩解破碎的过程。 2.风力作用: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的侵蚀、搬运、沉积等作用。 四、雅丹地貌与丹霞地貌 1.雅丹地貌:是由平行相间排列的吹蚀沟槽、垄岗组成的崎岖破碎的地貌。通常发育在干旱地区的湖积平原上,是泥质岩层的垂直节理(裂隙),遭受定向风长期吹蚀,裂隙逐渐扩大而形成的。以新疆罗布泊雅丹附近最为典型,故名雅丹地貌。 2.丹霞地貌:红色砂、砾岩层的垂直节理,由流水侵蚀、风化剥落和崩塌而形成的。主要景观是丹崖赤壁的方山、石墙、石峰、石柱等。以广东丹霞山命名。 原理方法 一、岩石圈物质循环及三类岩石 二、外力作用与地貌 千姿百态的地表形态的形成和发展与五种外力表现形式的共同作用密切相关,其中流水和风力的侵蚀、沉积作用的影响最为普遍和常见。 外力作用 形成的地貌形态 分布地区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注:土壤是在风化壳基础上演变而来的) 普遍(例:花岗岩的球状风化) 侵蚀作用 风力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例:雅丹地貌) 流水 侵蚀 侵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形成“V”形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红色沙漠”“石漠化” 湿润、半湿润地区(例:长江三峡、黄土高原地表的千沟万壑、瀑布) 溶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一般地表崎岖,地表水易渗漏 可溶性岩石(石灰岩)分布地区(例:桂林山水、路南石林、瑶琳仙境) 冰川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例:挪威峡湾、中欧—东欧平原) 搬运作用 风力搬运 飞沙走石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以及滨海地区作用强烈 流水搬运 泥沙俱下 在湿润、半湿润地区作用明显 冰川搬运 物质迁移 冰川活动地区 海流搬运 物质迁移 滨海地区 沉积作用 冰川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沉积 形成冲积扇(出山口)、三角洲(河口)、冲积平原(中下游) 颗粒大、体积质量大的先沉积,颗粒小、体积质量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例:黄河三角洲、恒河平原等) 风力沉积 形成沙丘(静止沙丘、移动沙丘)和沙漠边缘的黄土堆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例:塔克拉玛干沙漠、黄土高原的黄土) 固结成 岩作用 形成沉积岩 较为普遍 三、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 地质构造 褶 皱 断 层 背 斜 向 斜 判断方法 岩层形态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破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岩层新 老关系 中心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构造地貌 未侵蚀 地貌 常形成山岭(内力作用)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内力作用)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发育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