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053378

中职思想政治人教版哲学与人生(第3版)第三单元 坚持实践与认识的统一 提高人生发展的能力素材

日期:2025-05-20 科目:思想政治 类型:素材 查看:89次 大小:15780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人生,中职,坚持,能力,发展,提高
  • cover
案例一: 陶行知更名 陶行知先生原名陶文浚。1912年,他另取“陶知行”为名,次年将之用作笔名。1917年留美归国后,他正式改名为“知行”。1927年,他又想改名为“行知”。1934年7月16日,他发表《行知行》,终于公开宣布将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陶行知改名是经过深思熟虑的。那么,陶行知先生为什么一改再改自己的名字呢? 1910年他就读金陵大学时,开始研究并信奉王阳明的心学理论。王阳明反对朱熹的“先知后行”的观点,认为“知行合一”。王阳明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王阳明还主张“知轻行重”,认为:“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谓真知。”当时的陶行知,正是求知欲特别旺盛的青年。他发愤求知,目的就是为了日后去笃行,去实现他的人生抱负:救国救民。当时的陶行知接受了“知行合一”说。正因为如此,1912年陶行知先生又取名“陶知行”。 陶行知1914年秋赴美留学。留学期间,他确定了教育救国的崇高理想。他师从约翰·杜威———美国伟大的哲学家、心理学家和教育家。杜威教育思想的基础是实用主义哲学。实用主义本质上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但含有辩证唯心主义成份。实用主义哲学又属于“行动的哲学”,重视“行”。王阳明的哲学与杜威的实用主义哲学同中有异。杜威论述了知与行的关系,提出了“从做中学”的观点。这一观点表明“做学合一”,也即“知行合一”;但“从做中学”强调“做”是“学”的起点,即先“行”后“知”,与王阳明的“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不同。1917年陶行知回国之后,正式改名为“陶知行”。 1931年11月陶行知先生在《思想的母亲》中写到:“我拿杜威先生的道理体验了十几年,觉得他所叙述的过程好比是一个单极的电路,通不出电流。他没有提及那思想的母亲,这位母亲便是行动。所以我要提出的修正是在困难之前加一行动之步骤,于是整个科学的生活之过程便成了:行动生困难,困难生疑问,疑问生假设,假设生试验,试验生断语,断语又生了行动,如此演进无穷。”陶行知的“行动———知识———再行动”这一教育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实践观是完全一致的。 1934年7月16日,陶行知先生发表《行知行》一文,继否定“知行”观之后,又否定“行知”观;将“行知”观发展为“行知行”观。他正式宣布将自己的名字由“知行”改为“行知” 。 案例二: 小华是我校文秘专业高二年级的一名学生,在学期实习中,她被分到学校人事办公室实习。一天,人事办公室老师外出开会,留下小华一个人在办公室录入文件。这时候,小华的班主任王老师进来了。小华赶紧站起来,问:“老师,您有什么事?其他老师都外出开会了。”王老师一听就很着急:“哎呦,我要办一个事情,需要学校开个证明,证明都写好了,就缺盖个学校的公章。这可怎么办啊?”小华一想:上次一个老师来盖印章,人事办公室老师在抽屉里拿出来印章就给盖上了,王老师是自己班主任,不会有什么问题的。于是,她就试着拉开抽屉果然找到了学校的公章:“王老师,我替您盖上吧。”王老师有点犹豫:“小华,这合适吗?” 思考:你觉得小华的行为合适吗?她应该怎么办? 案例三: 于雪是公司主管销售的王副总经历的新上任秘书,她工作能力强,办事有效率,经常受到王副总的夸奖。有一次,王副总要去外地出差十天,临行前,他嘱咐于雪在工作中有什么事跟他电话联系。主管领导走后,于雪的工作一下子轻松了很多。一天,主管市场的田副总经理来找王副总,当他知道王副总不在的情况后,问于雪:“小于,你手头的工作忙吗?”于雪说:“不忙。”田副总说:“正好这几天我们部门有个项目,急缺人手,我找你们王副总,就是想让他从你们这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