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067397

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小学试卷 查看:44次 大小:17254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25课,古人谈读书,课时,练习题,答案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古人谈读书》课时练习题(含答案) 一、基础巩固 1.古文《古人谈读书》的作者是( ) A.朱熹 B.梁启超 C.曾国藩 2.下列句子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B.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 C.我非/生而知之者…… D.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 3.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学而不厌(满足) B.随意春芳歇(休息) C.地履其黄(踩,踏) D.万马齐喑究可哀(沉默)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中最后一个“知”和前面四个“知”读音、意思不相同。 B.“学而不厌”与“相看两不厌”中的“厌”意思是一样的。 C.“默而识之”与“素不相识”中的“识”读音不一样,但是意思一样。 D.“诲人不倦”中的“诲”和“悔恨交加”的“悔”读音不一样。 5.比一比,再组词。 止( ) 倦( ) 敏( ) 余( ) 耻( ) 卷( ) 悔( ) 除( ) 6.选出加点字的意思。 (1)知( )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 )也。 A知道 B.知识,学问 C.知己 D.同“智”,智慧 (2)①默而识( )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②有识( )之士 A.知道 B.记号 C.见识 D.记住 (3)①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 ②急( )不可待 A.焦急 B.匆促 C.要紧,重要 D.对大家的事或别人的困难,赶快帮忙 7.词语运用 先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词,再写出句子的意思。 (1)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厌:_____ 诲:_____ _____ (2)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漫浪:_____ _____ (3)盖世人读书,第一要有志,第二要有识,第三要有恒。 士人:_____ 恒:_____ _____ 8.品读句子。完成练习。 (1)默而识之_____,学而不厌_____,诲人不倦_____。 ①这句话从三个角度对学习进行了阐述,请将正确选项填写在句中的横线上。 A.学习态度 B.教学态度 C.学习方法 ②“厌”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在李白的诗句“_____,_____”中,“厌”也是这个意思。 (2)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 , 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①画横线的部分可以用成语_____来替换。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_____ ③这句话说明的道理与( )相同。 A.学而不思则罔 B.思而不学则殆 二、阅读提升 (一)阅读《古人谈读书》,回答问题。 古人谈读书(节选)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9.下面对字词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敏而好学”中“好”的读音是“hào”,意思为喜好。 B.“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句中三个“知”的意思相同。 C.“不耻下问”中“耻”的意思是“以……为耻”。 10.用自己的话来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_____ 11.对文段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默而识之”讲述的是学习方法。 B.“诲人不倦”和“学而不厌”讲述的是学习态度。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告诉我们学习中不能不懂装懂。 12.结合自己的读书体会,说说文段中哪些话给你的启发最深。 _____ (二)课外阅读。 郭沫若的“四为”读书法 郭沫若倡导的“四为”读书法是知识分子学习和工作的有益方法。 为学习而读书。郭沫若说,一个人自从启蒙以来,到学成一种技艺、养成一种习惯为止,所受的部分教育,都是为了这个目的。各级学校的课程,大体上都是带着强迫性的,非学不可。他当年在日本学医时,除了攻读专业课,还自修文史哲和社会经济学等,涉猎极其广泛,后来才成为历史学家。 为研究而读书。只有确定了研究的主题和目的,我们的研究才有意义。为研究而读书,是任何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无法绕过的。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