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094757

2023届高考热点作文素材——思辨类作文“得与失”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素材 查看:22次 大小:27651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作文,2023届,高考,热点,素材,思辨
  • cover
2023届高考热点作文素材———思辨类作文“得与失” 时评示范 跳脱庸俗的得失观 陈国明 所谓“算账”,无非是权衡利弊得失,这很考验一个人的眼光。有的人就看着鼻子底下这点实利,算盘珠子拨得很精,看起来很聪明,实际上常常因小失大。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会“算大账”的人出来指点迷津,如此这般,豁然开朗,众人皆服。很多改革故事中,这样的桥段俯拾即是。   这些会“算大账”的人,往往眼光比较长远,善于细辨“得”“失”。传统观念讲究“舍得舍得,不舍不得,有舍才有得”,之所以选择“舍”,为的是退而求进,为了追求更大的“得”。因此许多“心灵鸡汤”说,舍去眼前大树,才会拥有一片森林;舍去城市喧嚣,才能享有乡村宁静。   然而这样的“算大账”,背后可能还是先舍后得、舍小得大、舍此得彼的得失观。一旦陷入“以舍求得”的思维定势,难免还会纠结于舍与得的利益考量。只舍不得,便全然反对;大舍小得,消极应对;有舍有得,勉强接受;小舍大得,果断赞成。由此一来,真要遇到需要我“舍”你“得”大家“得”的时候,“大账”就有些算不下去,“火炭落在脚背上———自家疼痛自家知”的牢骚埋怨就可能占了上风。   其实,生活中还有一种得失观,完全跳脱了个人局限。从苏武“旄尽风霜节,心悬日月光”,到文天祥“留取丹心照汗青”;从革命先辈抛头颅洒热血,到热心群众见义勇为,“舍生而取义”的高尚追求,舍家为国、舍己为人的无私壮举,同样是一种“舍得”。这里的“舍”,并没有预设个人利益的再获得,这里的“得”,则完全以公义众利为指南。这种舍小利、成大义的得失观,构成了社会的精神脊梁,也筑起了国家的价值高地。   今天的改革,同样需要“敢舍”的勇气、“愿舍”的精神以及成全大义的豁达胸怀。   从前有“楚王失弓”的故事,说的是楚王在林子里丢了珍贵的弓,大度地说,楚国人丢的弓,将来反正是楚国人捡到它,有什么关系。孔子认为楚王心胸还是不够宽广,何必局限在楚国人,只要是人捡到,不管是哪个国家的,都谈不上什么损失。老子听到孔子的说法,觉得还不够豁达,弓得之于自然,还之于自然,是不是人捡到又何必去计较。佛家更进一步认为,老子心中仍有“得失”,只有真正跳脱出“得失”,才能获得心灵的自由。 关于楚王失弓的讨论,引起人的无限感慨。诚如马克思所言,“‘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不是说党员干部不能追求自己的利益,一味唱高调实际也难以做到,而是说在面对改革中个人“有所失”的时候,我们理应有更高的境界、更大的情怀、更开阔的视野。舍小利、取大义,舍小家、为大家,“亏了我一个,幸福无数人”,党员干部惟以此为价值取向,我们才有资格走在群众前列,才能赢得百姓信赖。 认清“得失之患”的分界线 得与失是相互转化的,得之不喜,失之不忧,方显人品官德。   据史书记载,唐初,一个运粮官因粮船沉没事故受到处罚,专管官吏考绩的卢承庆在考核时给他评定为“中下”等级。运粮官坦然面对这个考核结果,连一句申辩都没有。见此一幕,卢承庆心想“粮船沉没,不是他个人的责任,也不是他个人力量所能挽救的”,思虑再三,改评为“中中”等级。没想到运粮官并未因此感激涕零,依然不喜不愧。卢承庆非常赞赏这种不计得失、宠辱不惊的态度,又将其评定为“中上”等级。   人生一世,荣与辱、得与失在所难免。淡泊得失、宠辱不惊,是立身之本、成事之基、为官之道。对于党员干部来说,要做到淡泊得失,宠辱不惊,关键是要有“运粮官”的胸怀,守住心灵的清净,始终保持内心的至真至纯、至善至美,不计得失、不为名利,既能放得开,也能守得住。   放得开,就是以平常心待平常事。翻开历史的书卷,拂去岁月的风尘,从古至今,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