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10058

高中语文 3.4《拿来主义》课件 苏教版必修3

日期:2024-06-2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1次 大小:9739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高中,语文,拿来主义,课件,苏教版,必修
  • cover
课件40张PPT。高一语文:3.4《拿来主义》课件(苏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理清文章结构,把握作者思路,领会中心思想。 鲁迅全身像 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鲁迅是笔名。1898年离家到南京学习,1902年留学日本,1909年回国,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础。小说集:《呐喊》《彷徨》《故事新编》 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鲁迅(1881~1936)杂文集: 《华盖 集》、《坟》、《二心集》、《而已集》、 《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 鲁迅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 其杂文“象投枪,象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杂文是一种文艺性政论文,主要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那种精辟、犀利,带有浓烈的文艺色彩的议论文章。关于杂文杂文的特点迅速及时 生动形象 寓理深刻 篇幅短小 写法灵活 诙谐幽默《且介亭杂文》缘起 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上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清朝政府实行“闭关主义”,其结果是落后挨打;鸦片战争以后,清朝政府和北洋军阀奉行卖国政策即“送去主义”; 国民党反动政府继承他们的衣钵,政治上投靠帝国主义,经济上以至文化上继续实行“送去主义”。 当时在文化工作者中间,在对待外国文化问题上,存在两种错误认识,概括起来,就是“全盘否定”和“全盘西化”。写作背景 针对这些错误认识,鲁迅写了这篇文章,提出了“拿来主义”的口号, 阐明了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 课文的第5段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简要说说:前面4段讲的什么问题?后面5段讲的什么问题? ◎第5段是过渡段,它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面4段,揭示什么是“送去主义”及实行“送去主义”的危险性; 后面5段,论证什么是“拿来主义”及为什么要实行“拿来主义”。思考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1—4段):揭露批判“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严重后果。 第二部分(第5—9段):阐明“拿来主义”的基本观点,批判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错误倾向。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指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识和品质,以及“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新文化的重要意义。思考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作者要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但它是针对历史和现实存在的问题提出来的,近代的“闭关主义”必然导致“现在”的“送去主义”。“送去主义”是一种有往无来的卖国行径,必然导致国势日弱,被动挨打,从长远看,将造成亡国灭种。因此,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就刻不容缓。“送去主义”和“拿来主义”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破”正是为了“立”。 研习第一部分: 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会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思考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 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第1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这一句把所要揭露、论述的范围加以严格的限制,只讲文化上的事。本文写于1934年6月4日,那时日本帝国主义的魔爪已经伸到了东北、华北,国民党政府推行卖国主义政策,变本加厉地出卖国家的领土、资源和主权,确实“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因此,用“别的且不说罢”的句子,不仅使论述的范围明确,而且增强了揭露的深刻性。 思考:作者是怎样批判“送去主义”的? 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枪炮打开大门碰了一串钉子古董展览绘画展览梅博士出国卖国主义(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