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11675

最爱吃的水果 教案

日期:2024-06-16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36次 大小:1537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爱吃,水果,教案
  • cover
《最爱吃的水果》教学案例 教材分析: 《最喜欢的水果》一课是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小学数学第一册第九单元《统计》的第一课时。这一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比较、分类等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教材注重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借助过新年需要买水果这一有趣、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通过小调查然后动手贴一贴等活动,使学生对数具的收集、统计、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并能根据统计图、统计表中的数据自主提出并解答一些简单问题,进而感受生活中统计的必要性,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拉近数学与日常生活之间的联系 学生分析: 本班共有学生44人,其中男生24人,女生20人。从整体上看,大部分学生思维活跃,知识面较广。在实施开放式教学的课堂中,学生能积极主动的参与学习,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多角度多层次探究问题的能力有所提高。同时教学中,我注重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良好认知氛围,变“双向交流”为“多向交流”,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并形成一定独立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设计理念: 1、创设情景,自主发展 正如著名的教育家苏霍拉姆林斯基所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我认为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创设问题情境正是为了满足学生这一需要。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创设情境、依托情境,在情境发生、发展过程中学习数学、发展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让学生在乐于参与的学习环境中,积极主动、生动活泼的学习,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教师也实现了角色的转换,真正成为学习环境的设计者、学生自主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和指导者。 2、动手实践,促进思维 根据一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多处动手操作的学习环节。学生通过实践活动、进行直接的操作和感知,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小组合作、简单数据调查和游戏活动等多种实践形式,能让学生自主地积累知识,获得信息,解决问题,培养能力。真正做到以动促思,实现一年级学生学习方式的多样化。 3、小组合作、交流发展   为了改变旧有的单一接受式的学习模式,让学生能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合作交流。本课我设计了小组合作学习这种新型的学习方式,它能改变传统课堂教学中的那种模式化、教条化、静态化的弊端,让学生交流讨论、主动探究,培养他们的发散思维,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为学生创造学习的机会,学生之间、师生之间成为交流学习的亲密伙伴,使数学课堂成为学生的天地,让他们在互相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合作。 4、开放创新、培养能力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把学习和探索的空间留给学生,为学生创造条件,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大胆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教学目标: 1、借助有趣真实的情境,对信息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过程有所体验。 2、初步认识象形统计图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3、激发参与统计活动的兴趣,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形成初步的统计意识。 4、能与同伴交流合作。 教学过程: 创设情景、整体感知: 1、同学们,再过几天就是新年了,我们班要举行一个联欢会,你们高兴吗? (设置过新年的喜悦气氛,将学生迅速引入情景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我想为同学们买一些你们喜欢吃的水果,你认为该买哪些水果呢? (给学生提供表现自己的机会,能为自己的班级解决问题出谋划策,大大激发了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同学们积极讨论,纷纷发表自己的建议。) 3、同学们爱吃的水果可真不少!那么我们就从这么多水果中挑选出几种既便宜又新鲜的水果,同学们看,这是什么?(依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