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241062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 第七单元 送别苏少版

日期:2025-05-24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43次 大小:3276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四年级,上册,音乐,教案,第七,单元
  • cover
《送别》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歌曲《送别》 教学对象:四年级学生 教材分析: 《送别》是被誉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先驱”的音乐家李叔同作于1915年的学堂乐歌作品。是根据美国音乐家J.P.奥特威所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改填歌词而成。该曲旋律流畅,音律婉约,4个下行的主题乐句,使歌曲表现出忧伤的情绪,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产生凄凉、悲伤之感。词曲结合贴切自然,天衣无缝,让人触景生情。前半段全部用来写景:长亭、古道、芳草、晚风、夕阳…都是离人眼中所见,景物依旧,人在离别时,听起来就倍感凄凉。后半段以“今宵别梦寒”“唯有别离多”表现了作者对人生离别的无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和创作背景。 2、能唱好歌曲中的长音、唱准大跳音程。 3、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饱含深情地演唱歌曲《送别》,唱出歌曲凄凉悲伤的感觉,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离别的无奈。 过程与方法:通过视听结合、模唱、划拍等方法,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无奈之情,培养学生的歌唱表现力、创造力及团队合作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唱歌曲,理解歌曲表达的情感,培养学生之间的默契,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珍惜彼此间的友谊。 教学重难点: 重点:1、初步了解学堂乐歌和创作背景 2、能唱好歌曲中的长音、唱准大跳音程,二声部合唱时能唱准低声部的音准和节奏。 难点:能用和谐统一的声音饱含深情地演唱歌曲《送别》,唱出歌曲凄凉悲伤的感觉,表现出作者对人生离别的无奈。 教学准备:钢琴、吉他、多媒体课件 教法学法设计和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学生听音乐进教室; 音乐声中师生问好。 导入 师:在上课之前我要来采访一下大家,咱们同学之间平时喜欢分享什么流行歌曲呢?跟老师来分享一下。(生回答) 师:看着大家这么活跃,老师想起了一首我小时候很流行的歌曲,大家想听一听吗?(弹唱校园民谣《童年》) 师:这是一首校园民谣,流行于七八十年代的校园,口琴和吉他是校园民谣最主要的伴奏乐器,一开始流行于我们的台湾,传入大陆后,逐渐形成一种音乐现象。 师:那大家想不想了解我们中国最早的时候流行乐是什么样的呢?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师:大家觉得这首歌曲的速度和情绪是怎样的?(中速,抒情中略带悲伤地) 师:这首歌曲叫《送别》,是一首学堂乐歌,什么是学堂乐歌呢?就是指20世纪初期中国各地新式学校中音乐课程大量传唱的一些原创歌曲,曲调都来自日本以及欧洲,由中国人以中文重新填词。简单来说,就是运用外国的曲子,填上中国的词。 师:这首歌曲《送别》是根据美国音乐家奥特威所作的歌曲《梦见家和母亲》的曲调改填歌词而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一首中国最早期的学堂乐歌《送别》。 过程 师:请大家一边观察歌谱一边思考这首歌曲的拍号和演唱形式是怎样的?(四四拍,强弱次强弱;齐唱加合唱) 请学生慢速轻声地用“lu”哼唱歌曲高声部旋律。 请学生慢速轻声地视唱歌曲高声部旋律,找出相同乐句,解决难点: (1)4到低音7(五度音程) (2)67 16 65 31 | 2- - 0 (单独练,唱好三拍长音) 4、出示旋律线,请学生边划旋律线边视唱高声部旋律。 5、师:高声部我们已经掌握了,低声部还在等着我们去挑战,准备好了吗? 6、教师弹唱低声部,让学生初步感受低声部旋律,边听边认音。 7、请学生慢速轻声地视唱低声部旋律。 8、出示旋律线,请学生边划旋律线边视唱低声部旋律(注意齐唱与合唱部分衔接处的第一个音要找准)。 9、师:高低声部分开来唱不是很难,但是要合起来的话不光是要顾好自己的声部,还需要用你的耳朵来聆听自己和其他声部,从而使合唱听起来和谐统一,我们来尝试一下唱一唱合唱部分。(如果效果不是很理想,教师可以右手弹高声部旋律,嘴里唱低声部旋律) 10、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