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258347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版生物八年级上册知识点复习

日期:2025-09-22 科目:生物 类型:初中试卷 查看:81次 大小:303304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2-2023,学年,北师大,生物,八年级,上册
  • cover
八年级上册 第五单元 生物圈中的动物和微生物 动物的运动 动物运动的方式 动物运动的环境及其运动方式 水中:游泳、利用蹼、附肢等;陆地:爬行(贴近地面)、行走(支撑起来)、奔跑(行走加快,离开地面)、跳跃(后肢弹跳)等;空中:鼓翼飞行(基本方式)和滑翔(省力)等。 动物的运动方式、运动器官和环境相适应 动物运动的意义 有利于个体存活:获取食物、逃避敌害和迁移到适宜的栖息场所等; 有利于种族繁衍:完成求偶和交配等。 动物运动的形成 运动系统的组成及作用 组成:人和脊椎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骨连结和骨骼肌三部分组成。 作用:在神经系统的调节和其他系统的配合下,运动系统起着支持、保护和运动的作用。 骨 结构层次 骨是一种器官。 形态分类 长骨的结构与功能 骨膜内有神经和血管,血管为骨组织提供营养物质。 骺端软骨层的细胞与骨的长长有关,骺端骨松质腔隙内的骨髓终生为红骨髓,具有造血功能。 骨的成分: 骨质成分在生活中的应用 骨连结 骨连结的形式 不活动性、半活动性和活动连结,能够活动的骨连结称为关节。 关节的结构 关节的基本结构:关节面(分为关节头和关节窝)、关节囊和关节腔。 与关节灵活性相关的结构:滑液、关节软骨;与关节牢固性有关的结构:韧带、关节囊; 关节囊由结缔组织膜构成,滑液由关节囊分泌。 骨骼 构成及分类 人体有206块骨,全身的骨由骨连结 构成骨骼,分为中轴骨和附肢骨。 骨骼肌 人体有600多块骨骼肌,分为头颈肌、躯干肌和四肢肌。 肌腱由结缔组织构成,多位于骨骼肌的两端,分别附着于相邻的骨上。肌腹主要是由肌细胞构成,多位于骨骼肌的中央部位,是骨骼肌收缩和舒张的部分。每块骨骼肌内还有血管和神经,骨骼肌属于器官。 骨骼肌除参与运动外,还有维持人体形态、保护内脏器官、参与呼吸和排便、表达情感、维持体温等多种功能。 躯体运动 组成、过程 躯体运动的形成是由骨、关节和骨骼肌三部分共同完成。受到刺激(通常是神经传来的兴奋)后,骨骼肌收缩或舒张时,牵引骨绕着关节活动,从而产生躯体运动。 伸肘屈肘的运动过程 骨的杠杆原理 运动是以骨为杠杆、关节为支点、骨骼肌收缩为动力形成的。骨骼肌收缩受神经系统的协调和控制。运动还消耗能量,能量来自于肌细胞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 动物的行为 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动物行为的定义、形成及意义 动物体在内外刺激下所产生的活动表现叫做动物的行为,如动物的运动、鸣叫等。 动物行为受神经系统和激素的调节,受遗传物质的控制,这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动物的行为使其能适应环境的变化,提高其存活和繁殖的机会。 分类(按照行为的获得/形成/发生) 先天性行为也称本能行为,是通过遗传、自然选择进化而来的,如蜘蛛结网,孔雀开屏等。 后天学习行为是指动物借助个体生活经验和经历,使自身的行为发生适应性变化的过程。 动物行为的主要类型 分类(功能) 取食行为(获取食物) 攻击行为(同种争斗) 领域行为(占有空间) 防御行为(保护自己) 繁殖行为(繁殖相关) 节律行为(周期性、节律性) 社群行为(群居、分工合作,部分有等级) 动物行为的研究 观察法和实验法 观察法是在野外的自然状态下,实地观察动物的各种行为的研究方法,特点是对动物不施加任何外界影响或将影响降低到最小,精确、仔细、真实、反复地观察,认真地记录。 实验法是研究者对研究对象施加不同程度的外界影响,然后再观察研究动物的行为的研究方法,特点是强调根据研究的需要而改变动物的生活条件,在改变的环境中观察动物的行为。 对动物行为的研究有观察法和实验法,单纯的观察法可以没有实验,但是在实验法中却离不开观察。 生物圈中的动物 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消费者———促进物质循环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