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柏林墙 湘版美术-出卷网- 高一年《美术鉴赏》 第一单元 第一课 什么是美术作品 学习目标: 1、了解审美观念、形式法则的产生和一 般规律,以及美术作品的社会约定性。 2、能以审美的眼光看待美术作品和日常 生活的意识。 2、审美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原始陶器 原始瓷器 宋代钧窑 元代青花瓷 思考: 1、从原始陶器到清代瓷器发生了什么变化? 2.从时间、装饰上来看,说明什么问题? 清代乾隆粉彩六方套瓶 鹤鱼石斧彩陶瓮(新石器时代) 莲鹤方壶 工艺 春秋 虎头鞋 虎头帽 仙 鹤 华南虎 上古之时,人们在对自然的仰观俯察中注意到了美好形象,并把它以具象或抽象的方式装饰在生活器具上。喜欢的人多了,便自然成为美的,美便随之产生。某些事物或某些形式,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口诵相传,便逐渐形成了对事物的固定看法,这样,美的标准随之形成。 美的产生 矿泉水瓶(现代) 锡壶 元青花 彩陶鲵鱼纹瓶(新石器时代) 中国先民在劳动中发现下大上小的器物容易平稳放置,是因为它的重心在中轴线上;而且发现,只要重心在中轴线上,不管器物外形怎么变化,它都会容易平稳放置;于是,从古至今人们在遵循这种构成原则的前提下,试着改变器物的造型,使之愈来愈美。 下大上小 重心平稳 “美”的观念是如何形成的? 1、“美”并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人们的生活实践。 2、“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的产生是长期历史积淀的结果。 3、美术作品的基本含义: ★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并思考:什么是美术作品呢? ①将美的观念与相应的形式法则运用于生产、生活乃至艺术创作中,就产生了美术作品。 ②为了审美目的创作的,毫无疑问成为美术作品(如:绘画、雕塑) ③有些生活用品,经过较长的时间后,其功能 逐渐淡忘,而形式美法则受到关注,它们也属 于美术作品的范畴。(《松下听琴八角漆盒》) 故事: 夏季的一天,一只小蜻蜓在草地上飞来飞去捉蚊子,忽然飞来了一只美丽的蝴蝶,绕着蜻蜓飞来飞去,小蜻蜓生气了,小蝴蝶却笑着说它们是一家人,小蜻蜓不相信,小蝴蝶就带着小蜻蜓去找它们的家族成员,它们找到了树叶,小蝴蝶说图形王国里它们三个是一家人。同学们,为什么小蝴蝶要这样说呢? * ■形式美的基本法则 ① 对称与均衡 ② 变化与统一 ③ 对比与和谐 ④ 比例与尺度 ⑤ 节奏与韵律 ① 对称与均衡———对称 对称:左右对称、上下对称、点对称。(书P1) 形态在视觉上有自然、安定、均匀、协调、整齐、典雅、 庄重、完美的朴素美感。符合人的视觉习惯。 应用对称法则要避免由于过分的绝对对称而产生单调、 呆板的感觉。 * * ① 对称与均衡 ———均衡 均衡是一种比对称高一级的视觉效果。 均衡:力学上的平衡状态。 在图案构成设计上的均衡是根据图象的形量、大小、轻重、色彩及材质的分布作用于视觉判断的均衡。 平面构图上,通常以视觉中心为支点,各构成要素以此为支点保持视觉意义上的力度平衡。 * 最简单的平衡:尼泊尔 Swayambunath 佛塔的眼睛近摄照片中,简单布局是对称的,因此正好在支点平衡,两边的力均匀平稳。 动态平衡处理的是两个不相等的主体或者区域。就像小砝码只要放得远离支点就可以与大砝码达成平衡,影像中的大小元素只需要在画框中仔细布局也可以达成平衡。这里要注意右上角的内容—汉字—提升了它的视觉重要性。 由于缺少视觉上的支撑物,小孩子看起来要向右倒出画面。 把支撑主体的必不可少的轮子加进来,小孩子依旧不再中心位置,但画面平衡了 钟楼与父子人像以及钟楼倒影构成了一种画面平衡,两者缺一,或者位置偏离,平衡就可能被打破。 * ② 对比与和谐———对比 把质或量反差甚大的两个要素成功地配列于一起,使人感受到鲜明强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