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4379489

7-1《短歌行》 教案(表格式) 2022-2023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01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13次 大小:86064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4
2022-2023,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
  • cover
课题 课题: 《短歌行》 教案 第1课时 班级 授课(完成)时间 教师(学生) 学习 目标 ①了解建安文学的相关文学知识。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 ②把握诗歌鉴赏当中“用典”与“比兴”的表现手法。 重点 难点 1.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 2.“用典”与“比兴”的表现手法。 教学过程 【导语】 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 上片只写古来多少英雄是非成败,犹如大浪淘沙转眼成空。下片写江上渔樵闲话,娓娓动听。 这首词可称为“史论”。它纵观历代兴亡盛衰,以英雄豪杰的成败得失抒发感慨,表现出一种旷达超脱乃至“大彻大悟”式的历史观和人生观。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曾经在三国时期叱姹风云的英雄人物———曹操。 【课前知识链接】 1.题解 《短歌行》是汉乐府曲调名。歌行:古代诗歌体裁(乐府诗)。 “长歌”、“短歌”指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长歌是慷慨激烈的,短歌是微吟低徊的,比较适合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短歌行》是曹操按旧题写的新词,原作共两首,是曹操的传世名篇之一。 歌行,中国古典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乐府诗一类,汉魏以后的乐府诗,题名为“歌”和“行”的颇多,如《大风歌》、《燕歌行》等,二者虽名称不同,其实在形式上并无严格的区别。后遂有“歌行”一体,其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形式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以“歌”命名的:白居易的《长恨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杜甫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 以“行”命名的:白居易的《琵琶行》,杜甫的《兵车行》、《丽人行》,曹操的《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等; 以“歌行”命名的:高适的《燕歌行》; 以“吟”命名的: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韦庄的《秦妇吟》、卓文君《白头吟》“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等; 以“引”命名的:唐代诗人李贺的《李凭箜篌引》。 以“曲”命名的:《西洲曲》。 2. 作者 建安文学代表人物———曹操 曹操(155-220),字孟德,东汉末年沛国谯郡(今安徽毫县)人。三国时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二十岁举孝廉,参加镇压黄巾起义,升为济南相。后来起兵讨伐董卓,迎汉献帝迁都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他掌握了朝廷的大权,官至丞相及大将军,封魏王。他削平群雄,击灭袁术、袁绍,统一北方,形成与吴、蜀鼎立的局面。曹操死后,曹丕即位,称帝,以魏代汉,曹操被追尊为“武帝”。 曹操在文学上有很高造诣。他能文善诗,文章风格清峻,简约严明。在诗歌方面,吸收民歌的营养,继承汉乐府民歌“缘事而发”的现实主义精神,写了一些语言质朴的五言诗。他又善于写四言诗,使《诗经》以后渐趋衰落的四言诗又获得了升级。他的诗歌现存二十余首,大都采用乐府旧题,明显地表现出对汉代乐府的继承。他的诗有的反映当时社会的动乱,表达统一天下的远大抱负,有的抒发个人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语言质朴,形象鲜明,格调慷慨悲凉,有很高的艺术性。他的以乐府古题写时事的作风对后来的新乐府诗有很大的启示。 “建安文学”的开创者。与其子曹丕、曹植合称“三曹”。他们开创的一代诗风,被称为“建安风骨”。团结在他们周围的一批诗人叫“建安诗人”。代表作品主要有《蒿里行》、《龟虽寿》、《观沧海》等。 3.关于曹操的评价 “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汝南名士许劭 “抑可谓非常之人,超世之杰矣。”———陈寿《三国志》 阴险、残忍、狡诈、狠毒、白脸奸臣———戏曲舞台塑造的人物形象 “宁教我负天下人,不教天下人负我!” “使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