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4387038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五四学制)语文六年级上册第12课《浪淘沙》之三美境界 教案

日期:2025-02-08 科目:语文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14次 大小:21316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2022-2023,境界,三美,浪淘沙,12课,上册
  • cover
《浪淘沙》(其一)之三美境界 【课题】《浪淘沙》(其一)之三美境界 【课型】新授课 【课时】1课时 【教材分析】 “浪淘沙”,唐代教坊曲,一向被视作沟通文人诗歌与民歌的桥梁,连接诗与词的纽带,晚唐五代时变成词牌名。刘禹锡的《浪淘沙》九首,是仿民歌体写成的七言绝句,是刘禹锡被贬夔州之后运用浪漫主义手法,激情谱出的一首“阶下强者之歌”。《浪淘沙》(其一)是其中的第一首。诗歌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描绘了黄河的雄伟气势,并借神话传说的演绎,寄寓了迎难而上的洒脱精神,读之使人深受鼓舞,给人美的享受。 【学情分析】 孩子与古诗的对话,要在诗性的语境场中交互实现。教学的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反复朗诵、吟诵加强孩子对古诗的体会咀嚼,由此产生与诗歌的共鸣,与诗人的共情,实现对本诗之美的整体感知。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学习品味诗歌语言;了解并运用朗读的技巧;有感情的朗读,能者背诵。 过程方法目标:反复诵读由浅入深;抓住重点词句进行赏析;辅以多媒体冲击视听,激发学生的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知人论世,了解诗人情感,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中想象感知诗中描绘的景象,结合诗人经历了解诗歌情感,进而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方法】多媒体辅助法、示范法、点拨法 【教学过程】 一、引出黄河———吟诵古诗忆所学 教师: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自古以来,无数文人墨客吟咏黄河,书其壮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一首关于黄河的诗。大家先回忆一下,以前我们学过关于黄河的诗歌吗?请跟大家分享。 预设:李白的《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还有王之涣的“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教师:那今天我们再一起看看大诗人刘禹锡是怎么来写黄河的吧! 二、走进黄河———读诗悟境品三美 (一)初读———读准读通,整体感知 1.字词助读(ppt) 2. ppt节奏提示。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3.整体感知。 教师:王昌龄认为一首好诗,主要美在以下三境:①物境:景物之境。②情境:情感之境。③意境:情景交融之境。接下来,我们便一边赏读本诗,一边感悟,看看《浪淘沙》,是不是有着这样三种美境的好诗呢? (设计意图: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是朗读的基本要求,感知基本内容、结构和感情基调,有助于学生深入品读。初读目标应低且集中,学生易解决,有成就感。) 品读———读懂读顺,走进第一美:“物境美” 初读,遥望黄河万里奔腾,惊鸿一瞥,观景之壮阔。 1.问题引领 (1)诗歌选用了哪些景物来表现黄河景象? 预设:黄河,沙,浪,风。 (2)远处望黄河,它是什么样子的?从哪些词可以看出? 预设:长,弯,黄。从“九曲”,“万里”这两个词可以看出。 (3)近处看黄河,又是什么样子的? 预设:浪淘沙,风簸水。 (4)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表演一下“淘”和“簸”这两个字是怎样的动作。并给大家说一说,黄河之景,有怎样的气魄? 预设:黄河九曲,黄沙万里,气魄雄伟,浩浩荡荡。浪淘风簸,源自天上。 2.小结:是啊,多好的一幅动态夸张的壮美写意山水画啊,大美黄河,美在其景观之荡气回肠,物境之波澜壮阔! 3.朗读擂台赛 内容:今天我是刘禹锡,我要这样吟诵黄河之美…… 评价:教师对学生诵读进行点评鼓励。 (设计意图:朱自清说:“语言不能离开声调,诗文是为读而存在的。”,学习诗歌,要以读促品,以品促读。品读过程主问题要明确,即解决怎样读才能读好的问题。生生对话,师生对话。评价的过程,便是赏析的过程。组织多姿多彩的学习活动,充分激活学生的能动性,全身心投入诗歌的情感体验中。) 深读———读真读好,感悟第二美:“情境美” 品读,看诗人直上银河穷其源,情感之深邃。 1.问题引领 (1)诗人把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