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堂乐歌》教学设计 【课题与课时】 学堂乐歌 【课标要求】 一、.通过音乐教学实践活动,着力培养和发展学生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和文化理解三个方面的音乐学科核心素养。 二、.以丰富多彩的课堂教学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手段,恰当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提高。 【学习目标】 一、着重聆听歌曲、《黄河》、《祖国歌》《春游》《问》并演唱歌曲《送别》,从作品的内容和旋律中感受、体验20世纪初我国学堂乐歌的风格特点及变化,在听赏和歌唱中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 二、情感:感受作品情感内涵,激发和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为中华之崛起而发奋学习。 三、能运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能在讨论、探究中简单述说“学堂乐歌”在我国近现代学校音乐教育和社会中所产生的影响及其重要意义。能简要地说出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品。 重点:聆听、体验“学堂乐歌”中的代表作《黄河》、《祖国歌》并探讨其对我国近代音乐所产生的作用。学唱《送别》。 难点:用音乐要素分析“学堂乐歌”的风格及特点。 【评价任务】 任务一:感受《黄河》《祖国歌》《春游》《问》歌曲情绪音乐情感。 任务二:欣赏《送别》,并且会演唱。 任务三:了解学堂乐歌的背景特点以及代表人物。 【学习主题】学堂乐歌 【学习过程】 一、导 入: (一)播放歌曲《同桌的你》。 (二)请学生回答歌曲的特点及感受。 导语:刚才大家欣赏的歌曲是现代的校园歌曲,那大家知道我国最初的校园音乐是什么样的吗?接下来我们一起来体验。 展开: 任务三:了解学堂乐歌的背景特点以及代表人物。 学堂乐歌的历史背景:1898 年,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维新派,主张废科举、办新学,学习西方的科学文明,以沈心工、李叔同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在新式学堂中开设“乐歌”课程。 学堂乐歌多数是填词歌曲,少数是创作歌曲。其内容包括富国强兵、抵御外侮、破除迷信、妇女解放、传授科学文化等题材,宣传了资产阶级的爱国民主思想和提倡科学文化的思想。如《何日醒》《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勉女权》《自由》《地球》等。 任务一:感受《黄河》《祖国歌》《春游》《问》歌曲情绪音乐情感。 学习活动一: 聆听音乐作品 《黄河》 了解作品及沈心工生平 2.播放音乐 《黄河》 分析作品音乐风格 其歌词蕴含着浓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其旋律借鉴了西洋作曲技术进行写作,开创了中国新音乐创作的先河,推动了学堂乐歌的发展。 作品分析: (1)从歌词上分析理解作品所表达的思想内容。 (2)从节奏和速度上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 (3)从旋律上体验调式的特点。 学习活动二:《祖国歌》 1、播放《送别》 2、自主学习: (1)请学生交流自己所了解的李叔同 (2)李叔同介绍(一张幻灯片) (3)播放视频(创作的故事) 任务二:欣赏《送别》,并且会演唱。 3.学唱《送别》 (1)聆听《送别》 (2)小声跟原声演唱 (3)教师带领处理难点地方 (4)集体演唱 4.分析《祖国歌》 (1)介绍作品。了解作品全貌及本课知识点。 (2)播放《祖国歌》,学生欣赏。 (3)提问:《祖国歌》演唱形式?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情绪如何? (4)自由诵读,酝酿感情,朗诵歌曲前的朗诵词,请学生自告奋勇上台朗诵。 (5)教师小结: 李叔同的《祖国歌》作于1905年。是作者根据民间曲调老八板填词而成,也是我国学堂乐歌中为数较少的以民族民间音乐来填词的歌曲之一。歌词以精练的笔墨歌颂中华神州地大物博及深厚的人文积淀,唤醒广大民众的爱国情怀,号召国民传承民族精神、同仇敌忾,为和平而战,为胜利而庆。由于曲调是采用民间的音调,因此琅琅上口,唱来更觉亲切、动听,这首歌在当时曾受到广泛的欢迎。李叔同的音乐作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