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祭十二郎文 韩愈 壹 课文导读 叁 艺术赏析 贰 文言学习 肆 抒情思考 目标 第一章 【课文导读 】 《古文观止》评论说:“情之至者,自然流为至文。 读此等文,须想其一面哭,一面写,字字是血,字字是泪。未尝有意为文,而文无不工。” 苏轼说:“读韩退之《祭十二郎文》而不堕泪者,其人必不友。” 一、【课文导读 】 PPT播放背景音乐《缠绵往事》,营造教学氛围。 祭文 概念:祭祀或祭奠时表示哀悼或祷祝的文章。 体裁:韵文、散文两种。 内容:哀悼、祷祝、追念死者生前主要经历, 颂扬品德业绩,寄托哀思,激励生者。 一、【文体解读】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 ,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 ,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自幼孤苦好学,锐意上进,贞观八年(792)中进士。元和十二年(817)迁刑部侍郎。因阻谏唐宪宗奉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穆宗时,官至吏部侍郎。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 ,进行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 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 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韩愈也成了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人物。其文众体兼长,多所创新,气势雄健,语言新颖,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是继司马迁之后最优秀的散文家之一。其传世的著作有 退之 韩昌黎 唐代古文运动 古文 《昌黎先生集》 《祭十二郎文》是一篇祭文,悼念侄儿,叙述家庭、身世和生活琐事,抒发悲伤情感,写得情真意挚、凄楚动人,很有特色,后人评价很高。 韩愈三岁时就死了父亲,由兄嫂抚养长大。长兄韩会无子,次兄韩介有子韩老成,在族中同辈排行十二,故称十二郎。按封建社会的规矩,十二郎过继给韩会为子,因此韩愈与十二郎自幼相守,历经患难“零丁孤苦,未尝一日相离”,感情深厚,虽为叔侄,却情同手足。成年后,韩愈仕途不顺,二十五岁方登进士第,后做官又触犯权贵,触怒唐宪宗,多次遭贬,因四处漂泊而很少与十二郎见面。后唐穆宗继位,韩愈官运好转,叔侄二人能够相聚之时,突然传来十二郎病亡的噩耗,使韩愈悲痛欲绝,也勾起他辛酸的回忆,于是写下这篇祭文。 一、【写作背景】 1.通读全文,结合书下注释,疏通文意。 自己无法解决的词语或句子,同桌间交流完成。 一、【自学】 2.有感情地分段朗读逐段理清文章的思路,揣摩文意,重点体会抒写感情的句子。 第二章 【字词学习】 二、【字词学习】 闻汝丧及长 不省 所怙 兄殁南方 省坟墓 归取其孥 丞相薨 佐戎徐州 汝遽去 万乘之公相 殒其生 窆不临其穴 尚飨 (sàng) (xǐng ) (hù) (mò) (xǐng) (nú) (hōng) (róng) (jù) (shèng) (yǔn) (biǎn) (xiǎng) 二、【结构梳理】 第一部分(1—3),写两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第三部分(10—12), 写对十二郎及其遗孤的吊慰,交代迁葬及教养遗孤等事。 第二部分(4—9),写十二郎之死。 先从身世和家世的不幸,写幼时孤苦相依;后叙两人的三别三会,终于不得会合而成永别,使作者悔恨无穷,抱憾终生。 先写对十二郎之死的悲痛,再详叙死因和死期。 第三章 【诗词赏析 】 思考问题 三会 三别 二十三岁应试归来 二十七岁墓地相会 离开汴州 二十九岁居住汴州 徐州罢官 西归京城 写自己为生活奔走,回忆与十二郎离别后的三次见面和三次见面未果的经历,痛惜成年后二人离聚不定,竟成永诀,为此抱恨终身。也是对自己往日追求功名富贵沉浮于仕途生涯的反省和批判。 第一部分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作者什么情感? 第一部分着重写了什么感情?分多少个层次写? 生离之情 幼时为伴, 未曾相离 三别三会, 聚少离多 少强先殁, 抱憾终生 小结 ... ...